锡剧:常州城里的吴侬雅韵
锡剧:常州城里的吴侬雅韵
常州老城区的青果巷深处,总飘着若有若无的丝竹声。转过爬满凌霄花的马头墙,推开一扇雕花木门,几位身着素色旗袍的票友正在排演《双珠凤》。水袖轻扬间,软糯婉转的唱腔像运河上泛起的涟漪,荡开了这座江南古城六百年的戏曲记忆。
一、运河帆影里的滩簧遗韵
清代中叶的常州运河码头,商贾往来的喧嚣中孕育着独特的市井文化。挑夫们卸下苏北运来的盐包,擦着汗哼起即兴编就的俚曲;茶馆里说书人拍响醒木,引来满堂喝彩。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滩簧小调,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常州滩簧,以坐唱形式活跃于茶馆酒肆。
老艺人张阿大当年挑着戏箱走街串巷,木箱里装着自制的三弦与檀板。他记得师傅教戏时总说:滩簧要唱出米酒的醇,唱出腌笃鲜的鲜。《庵堂相会》《秋香送茶》这些经典剧目里,既有文人的诗情,又透着市井的烟火气。
二、霓虹灯下的百年传承
上世纪三十年代,大光明戏院的霓虹灯照亮了常州夜空。梅兰芳来常演出时,特意观摩了改良后的常州文戏。此时滩簧已从坐唱发展为成熟的舞台艺术,行当齐全的戏班常与京昆同台竞技。老照片里,头戴点翠凤冠的花旦眼角含春,武生背后的靠旗在汽灯下泛着绸缎光泽。
锡剧大师王兰英的故居至今保存着她的手抄戏本,泛黄的宣纸上工整写着大陆调铃铃调等曲牌。她独创的王派唱腔如昆山玉碎,在《珍珠塔》羞姑一折中,方朵花那句世间哪有这种理的甩腔,至今仍是戏迷票友模仿的经典。
三、古戏台上的青春面孔
常州锡剧院的后台,00后演员小陈正在勾画《玉蜻蜓》申贵升的眉妆。他手机里存着抖音热门歌曲,但练功房镜子前依旧每日压腿吊嗓。年轻人爱看《甄嬛传》,我们就排《甄嬛·锡剧版》。传统戏箱里,水钻头面与LED灯带奇妙共存。
青果巷戏曲会馆每周五晚座无虚席,90后主理人用咖啡拉花手法调制茉莉花茶。当三弦与电子合成器共同响起《双推磨》时,白发老者打着拍子,汉服少女举着手机直播。古运河畔,吴侬软语穿越时空,在新时代的月光下泛起新的涟漪。
夜色渐深,文亨桥头的晚风送来最后一句散板:月儿弯弯照九州...戏散了,但那些流淌在血脉里的音韵,依然在粉墙黛瓦间流转。常州人的戏台,从来不止于方寸之间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