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根常州戏韵:探访龙城戏曲传承的五大课堂
**寻根常州戏韵:探访龙城戏曲传承的五大课堂**
(开篇)
走在常州青果巷的石板路上,总能听见某个院落飘来婉转的曲调。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江南老城,骨子里浸润着戏曲的基因。从锡剧宗师王兰英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沈惠兰,常州人对于戏曲的痴迷代代相传。若想在这座锡剧之乡叩响戏曲之门,不妨跟着这份实地探访指南,寻找最适合你的戏曲学堂。
**一、专业院团传艺——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**
藏在常州科教城内的这所艺术殿堂,藏着戏曲传承的科班密码。作为全省唯一开设锡剧表演专业的中职院校,这里的练功房每日清晨五点便传出童子功的吊嗓声。国家一级演员组成的师资团队,手把手教授锡剧唱念做打全套功法,连水袖的甩动角度都要用尺子丈量。去年刚从这里毕业的小张同学,如今已是溧阳锡剧团的新星:师傅教我们每个身段都要从二十四式分解练起,现在才明白什么叫'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'。
**二、百姓戏台常开——常州市文化馆戏曲公益课**
每个周三晚上,文化馆三楼排练厅总是灯火通明。推开虚掩的门,会看到六十多岁的李阿姨正对着镜子练习《双推磨》的云手,旁边二十出头的上班族小王在学《珍珠塔》里的方卿唱段。这里的戏曲公益课打破年龄界限,锡剧、越剧、京剧三大班次轮番开课。教学总监陈老师有句口头禅:我们教戏不挑人,只要心里有火苗,八十岁也能登台。去年重阳节,这群银发学员在人民公园的实景演出,让老票友们直呼这才是原汁原味的常州调。
**三、草根戏班新生——新闸民间戏曲工坊**
在钟楼区新闸街道,有个由老厂房改造的戏曲空间颇受年轻人追捧。斑驳的红砖墙上挂着戏曲脸谱霓虹灯,每周六晚上的戏曲实验室总是座无虚席。这里不教传统剧目,反而带着学员把锡剧融入现代生活。90后主理人小陆创新推出的《青果巷恋曲》,用吴侬软语唱出网红奶茶店的爱情故事,在B站点击破百万。想要感受传统戏曲新玩法的朋友,不妨来体验他们的戏曲剧本杀工作坊。
**四、社区梨园遍地——家门口的戏曲传承站**
在常州老城区,几乎每个社区都藏着戏曲能人。天宁街道的红梅戏曲角,退休教师周奶奶二十年如一日免费教孩子们打竹板;五星街道文化站的戏曲传习所,每月初八定期举办票友擂台赛;雕庄社区的露天戏台,每到夏夜就变成流动的戏曲课堂。这些散落在街巷间的星星之火,让戏曲学习变得触手可及。刚在社区戏曲班学完《拔兰花》选段的赵先生说:没想到买菜路上就能跟着名家学唱腔,这才是常州人的文化日常。
**五、名家私塾授艺——沈惠兰戏曲工作室**
对于想精进技艺的戏曲爱好者,不妨敲开位于前后北岸历史街区的这扇朱漆木门。锡剧国家级传承人沈惠兰的工作室就隐在明清建筑群里,院中的百年银杏见证着师徒传艺的点滴。这里实行传统口传心授模式,从气息控制到情感处理,每个细节都追求极致。去年有位苏州来的大学生,每天跨城往返就为学一段《红楼梦·葬花》的身段。沈老师常说:学戏先学做人,要把每个音符都唱进观众心坎里。
(结语)
从专业院校到街巷社区,常州的戏曲教育如同运河水系般纵横交错。无论你是想考取专业院团的少年,渴望登台表演的退休职工,还是追求文化体验的都市白领,总能在这座城市找到属于自己的戏曲坐标。下次路过社区活动室,不妨驻足聆听那穿越时空的曲调——或许,那里正孕育着下一个戏曲名角的梦想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