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果巷里听锡韵:常州人最割舍不下的乡音
青果巷里听锡韵:常州人最割舍不下的乡音
在常州老城厢的青石板路上,总有一缕水磨腔调穿透时光。当晨雾未散时,老茶客们捧着紫砂壶走进茶馆,收音机里传出悠扬的锡剧声,那是常州人最熟悉的晨曲。这座江南古城孕育的锡剧艺术,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,在霓虹闪烁的现代都市里,依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。
一、运河桨声里的草台戏
十九世纪末的常州运河码头,船工号子与商贩吆喝声中,一种新的声腔悄然生长。挑着戏箱的民间艺人沿河搭起竹棚,用常州官话唱着《庵堂相会》《双推磨》,这便是锡剧最早的雏形。武进乡间盛行的滩簧与苏州评弹在此相遇,碰撞出独特的常州滩簧,唱词里满溢着江南水乡的稻花香。
常州方言特有的糯软韵味,赋予了锡剧独特的声腔魅力。老艺人常说唱戏要带三分常州腔,那带着吴语尾音的念白,仿佛能让人看见运河上摇曳的乌篷船。在梅村古戏台斑驳的梁柱间,至今仍能寻见当年艺人们用毛笔记录的唱腔工尺谱。
上世纪三十年代,锡剧迎来黄金时期。马塘桥畔的大世界戏院夜夜笙歌,沈佩华在《珍珠塔》中饰演的陈翠娥,用九转十八弯的簧调唱碎了无数观众的心。戏迷们追着戏班从奔牛赶到横林,运河里的夜航船载着追戏人,船舱里飘荡着不绝的哼唱声。
二、古戏台上的现代传奇
锡剧艺术在创新中焕发新生。常州市锡剧院排演的《烛光在前》,将红色题材融入传统戏曲,水袖翻飞间演绎出革命者的侠骨柔情。年轻演员们大胆引入多媒体技术,在《玉蜻蜓》中用全息投影重现古庙飞檐,让百年老戏绽放科技光彩。
走进刘海粟美术馆旁的锡剧传习所,会发现这门传统艺术正悄然蜕变。95后演员王丽华在抖音直播间唱起锡剧选段,直播间里年轻人疯狂刷屏:原来锡剧这么潮!编曲家将电子乐融入传统曲牌,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《锡韵新声》。
在常州大学城,留学生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画锡剧脸谱;环球恐龙城的夜场演出中,恐龙人偶与锡剧花旦同台共舞。这些看似违和的组合,恰恰印证着传统戏曲的强大包容性——它既能守住文化根脉,又能拥抱时代浪潮。
三、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
每年立夏时节,淹城遗址公园的露天剧场总会响起熟悉的锡韵。头发花白的老票友带着孙辈来看戏,孩子睁大眼睛盯着演员头上的点翠头面,老人轻声解释:这叫凤冠,你太奶奶年轻时也戴过。这样的场景,正是锡剧传承最生动的写照。
常州人把锡剧融入了生活美学。红梅公园的晨练队伍里,太极招式伴着《双珠凤》的旋律;青果巷的文创商店中,锡剧脸谱图案的丝巾成为爆款;就连地铁报站音都特意保留了常州方言版本,让匆匆过客也能听见这座城市的戏曲记忆。
夜幕降临时,东坡公园的锡剧角准时开锣。退休教师、企业白领、外卖小哥卸下各自的社会角色,在这里都是锡剧票友。当《孟丽君》的唱段响起,吴侬软语乘着夜风飘向运河,恰似这座城市千年不变的文化心跳。
站在文亨桥头俯瞰常州城,现代高楼与传统街巷和谐共生,正如锡剧艺术在守正创新中生生不息。当高铁站大厅响起锡剧版《茉莉花》时,每个常州人都会心一笑——这是刻在基因里的文化密码,是任凭时代变迁也抹不去的乡愁印记。在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里,锡剧永远是最动人的城市BGM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