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人唱戏,骨子里都带着江南的糯
常州人唱戏,骨子里都带着江南的糯
常州城里飘着桂花香的老街上,总有三五老人围坐在竹椅里,手里攥着紫砂壶,嘴里哼着绵软的调子。这些从巷弄深处飘来的唱腔,裹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温润,把常州人骨子里的戏曲记忆都揉进了吴侬软语里。
一、运河船工的号子开出锡剧花
光绪年间的大运河上,船工们喊着呀呀唔的号子卸货,谁也没想到这劳动号子会在常州东门外生根发芽。码头上歇脚的工夫,老船工王阿大把号子拉长了调,掺着苏州滩簧的韵味,竟唱出了《庵堂相会》里的金秀英。运河边的茶馆老板听得入神,连夜请人编了《双推磨》的本子,从此无锡锡剧在常州扎了根。
常州人唱锡剧讲究糯,《珍珠塔》里方卿见姑妈那段唱,本地老票友能把势利二字唱出十八种弯转。解放前西瀛里戏院夜夜爆满,台柱子周菊英唱《孟丽君》时,观众能把金戒指往台上扔。如今青果巷的社区剧场里,白发票友们仍守着这份讲究,唱《玉蜻蜓》时必穿素缎旗袍,发髻上要簪白玉兰花。
二、篦箕巷里的评弹三弦
篦箕巷的青石板记着评弹艺人的足迹。民国年间,戴家班的《三笑》能让人笑出眼泪,周家班的《杨乃武》能唱得满场唏嘘。老辈人说,真正的常州评弹要说噱弹唱演五毒俱全,说《文武香球》的先生能把折扇耍出十八般兵器。
南大街茶馆里的老听客最挑剔,艺人唱《啼笑因缘》时若少了个嗳字拖腔,茶碗盖就要叮当响了。现在吾悦广场的书场里,年轻人也开始迷上这种慢生活,00后姑娘弹着三弦唱《金陵十二钗》,抖音直播竟有上万点赞。
三、田埂上飞出的金凤凰
天宁寺的晨钟里藏着常州滩簧的秘密。道光年间的田歌小调,经城里文人润色,竟成了《拔兰花》《卖红菱》这样的经典。老艺人说,正宗滩簧要带点沙沙声,那是祖辈在圩田里唱出来的烟火气。
青龙乡的老农民至今记得,秋收后晒谷场上必唱《双落发》。这戏要边唱边舞,竹扁担能耍出枪花,稻草堆就是天然布景。非遗传承人周梅芳在淹城遗址公园教戏,把《庵堂认母》改成rap版,惹得晨练的老头老太直跺脚:小把戏,胡闹!
常州人的戏匣子里,藏着运河的桨声、巷弄的烟火、稻田的清风。当锡剧的水袖拂过青果巷的砖雕,当评弹的三弦惊醒篦箕巷的晨雾,当滩簧的野调撞进玻璃幕墙的写字楼,这座江南古城正在用最柔软的方式,守护着血脉里的文化基因。下次路过人民公园,不妨驻足听听那些带着常州腔的唱段,或许能听懂这座城市的另一种心跳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