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的戏韵:唱不尽的江南腔调

常州的戏韵:唱不尽的江南腔调

清晨的青果巷还笼着薄雾,老茶楼里传来咿呀的弦索声,一折《双推磨》的锡剧唱段顺着运河水飘散开去。常州人总说三天不看戏,走路没力气,这座江南古城里,绵延六百年的戏曲血脉从未断绝。今天,就让我们循着吴侬软语的余韵,细数常州人唱在骨子里的戏腔。

**一、锡剧里的市井烟火**

1953年的上海大世界戏院,常州籍演员王兰英一开腔,清亮婉转的簧调惊艳四座。这位锡剧皇后可能自己都没想到,她改良的唱法竟让常州滩簧脱胎换骨,化作锡剧这朵江南奇葩。老常州人至今记得,天宁寺前的露天戏台,挑担的货郎、纳鞋底的妇人,听到我本千金体,流落在街坊的唱词都会红了眼眶。

**二、道情中的岁月留声**

南大街的梧桐树下,八十岁的周师傅仍在抚弄渔鼓。他手中的道情简板已有包浆,唱起《珍珠塔》里方卿见姑的段落,中气不减当年。这竹筒里装着常州三百年的心事,老艺人的即兴唱词里,既有劝善讽喻的世情百态,也藏着运河船工号子的悠远回响。青果巷非遗馆里陈列的清代道情抄本,工整的蝇头小楷间还沾着说书人的汗渍。

**三、古戏台上的时空交错**

篦箕巷的临清会馆戏楼,飞檐翘角上停着几只白鹭。这座乾隆年间的古戏台,见证过徽班进京前的最后彩排。当红氍毹上响起昆曲《牡丹亭》的水磨腔,恍惚间可见徽商押着漕船在此停泊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常州乱弹的武戏锣鼓竟与秦腔有着血脉牵连,当年漕运码头上的南北戏班,早把八方声腔酿成了独家韵味。

夜幕初垂,东坡公园里的戏迷票友又摆开场子。拉二胡的老者、唱滩簧的阿姨、学身段的孩子,在霓虹与星空间续写着新的戏文。常州人的戏台从来不在宫阙庙堂,那些飘在茶馆酒肆、码头巷陌的唱段,才是这座古城最鲜活的心跳。下次您路过西瀛里城墙,不妨驻足听听墙砖缝里渗出的戏韵——那可能是某个明朝更夫哼过的调子,正在二十一世纪的晚风里轻轻回响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