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锡古韵今犹在一曲滩簧醉江南
常锡古韵今犹在一曲滩簧醉江南
在常州青果巷斑驳的粉墙前,忽闻一段清丽婉转的唱腔穿巷而来。循声望去,几位白发老者正手持三弦,在百年香樟树下吟唱着《庵堂相会》的选段。这悠扬的曲调,正是扎根常州三百余年的戏曲活化石——锡剧最本真的模样。
一、水巷船歌孕新声
乾隆年间的常州运河上,船工号子与渔歌互答编织成独特的水乡音韵。据《武进县志》记载,道光年间,常州东门外已形成滩簧十八班的盛况。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说唱艺人,将吴侬软语融入叙事小调,创造出对子戏的雏形。
三牌楼戏台遗址出土的清代戏服残片,绣着精细的缠枝莲纹样;青果巷周宅发现的同治年间手抄本《拔兰花》,工整的蝇头小楷里藏着数十段原生态唱词。这些实物印证着锡剧在常州萌发的轨迹,也诉说着市井百姓对这门艺术的痴迷。
在溧阳戴埠镇,至今流传着滩簧状元王宝庆的传说。这位清末艺人挑着戏箱走遍江南,每到一地便即兴编唱当地风物。他改良的[簧调]唱腔,让原本粗犷的田头山歌蜕变为婉转缠绵的戏曲声腔。
二、百年淬炼成绝唱
走进常州锡剧团排练厅,八旬老艺人吴雅童正在指导青年演员。他示范的跌雪身段,将书生徐元宰雪地寻母的踉跄步履,化作行云流水般的戏曲程式。这招三步九点头的绝活,正是常州锡剧独有的表演精髓。
在锡剧博物馆的声像档案室,沈佩华1954年演唱的《双推磨》录音依然清亮如初。这位锡剧梅兰芳创造的[大陆调],将江南小调的婉约与北方梆子的激越完美融合。玻璃展柜里泛黄的曲谱手稿,字里行间都是艺术创新的印记。
2017年锡剧《卿卿如晤》进京展演时,舞台设计令观众耳目一新。水墨风格的电子屏与传统一桌二椅交相辉映,王兰英唱腔配合交响乐伴奏,古老剧种焕发出时代光彩。这种移步不换形的创新,恰是锡剧生生不息的密码。
三、古树新枝发春华
每周四下午,常州实验小学的戏曲社团总是笑语不断。孩子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唱《珍珠塔》选段,稚嫩的童声里飘着我本襄阳一书生的唱词。这种戏曲进校园活动,已在常州持续开展12年,培养了数千名小戏迷。
夜幕下的常州大剧院,年轻观众举着荧光棒为青春版《玉蜻蜓》喝彩。95后主演王子瑜在抖音直播教唱锡剧,单场观看量突破百万。古老的戏曲正通过短视频、沉浸式演出等新形式,走进年轻人的文化生活。
在横林镇锡剧传承基地,老艺人与高校音乐系教授正在合编新教材。他们用五线谱记录传统曲牌,用3D动画解析身段程式。这种跨界合作,让口传心授的非遗技艺有了现代传承载体。
当最后一缕夕阳掠过天宁寺塔尖,文亨桥畔的锡剧票友会又开唱了。白发翁媪与时尚青年同唱《红花曲》,吴语软糯的唱腔混着咖啡香气,在运河碧波上轻轻荡漾。这新旧交融的画卷,恰是传统戏曲在当代最美的模样。三百岁锡剧正如运河水,在岁月长河中静静流淌,永远滋润着常州人的精神家园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