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人学戏指南:藏在巷子里的戏曲江湖
常州人学戏指南:藏在巷子里的戏曲江湖
在常州老城区,总能听到悠扬的锡剧唱腔从巷子深处飘来。这座江南古城里,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而是流淌在市井烟火里的活态文化。想要真正触摸常州戏曲的脉搏,不妨跟着这份本地人私藏的学戏地图,走进这座城市的戏曲江湖。
一、官方殿堂里的传承密码
常州市文化馆的戏曲部每年都会掀起报名热潮,这里的锡剧入门班堪称戏迷黄埔军校。每周三晚七点,三楼排练厅准时亮起暖黄的灯光,国家二级演员王美娟老师会从手眼身法步开始手把手教学。特别要留意他们推出的名家传戏工程,去年就请来了锡剧皇后倪同芳亲自指导《双珠凤》选段,戏迷们提前两小时就在走廊排起了长队。
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的戏曲表演专业藏着真功夫。这里的练功房从清晨五点就传出咿咿呀呀的吊嗓声,学生们要经历三年严苛的毯子功、把子功训练。去年毕业大戏《珍珠塔》连演十场,饰演陈翠娥的蒋同学如今已是常州锡剧院的当家花旦。对专业道路感兴趣的年轻人,每年三月的校考值得关注。
二、市井深处的戏曲江湖
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梨园茶社每周日下午都有票友雅集,六十岁的茶社老板张师傅年轻时是国营锡剧团的武生。这里的特别之处在于以戏换茶——若能完整唱完一段《玉蜻蜓》,就能免费获得一壶阳羡雪芽。茶社二楼还藏着个微型戏曲图书馆,泛黄的剧本摞起来有两米高。
红梅公园的露天戏台见证着最鲜活的民间传承。每个雨后的清晨,总能看到几位白发老者带着水袖在晨雾中起舞。其中领头的周奶奶是常州拖拉机厂的退休职工,她独创的锡剧健身操把《拔兰花》的圆场步改编成了养生步法,跟着学的阿姨们笑称这是戏曲广场舞。
三、新生代的创意戏窝子
运河五号创意园区的破茧剧场正在重新定义戏曲。这个由90后戏迷组建的实验剧场,把锡剧《双推磨》改编成了沉浸式环境戏剧,观众跟着演员在古仓库里穿梭,手持石磨道具参与剧情。他们每月举办的戏曲开放麦,吸引了不少留学生来体验常州方言的九声六调。
在常州大学城,有个神秘的戏曲电竞社。这群00后把《梁祝》化蝶场景做成了国风游戏关卡,玩家需要完成戏曲身段操作才能通关。更绝的是他们的AI编曲项目,用算法分析王兰英唱腔的239个特征参数,生成的新编《红楼梦》选段让老戏迷都拍案叫绝。
夜幕降临时分,站在文亨桥头细听,晚风里交织着文化馆的规范唱腔、茶社里的即兴曲牌、公园中的养生韵白。这座城市的戏曲传承如同运河水般生生不息,既有深宅大院里的正统传承,也有寻常巷陌的活态生长。学戏何必正襟危坐?在常州,你大可以端着一碗豆腐汤,在烟火气里咂摸戏味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