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戏韵:滩簧声声里的江南故事
常州戏韵:滩簧声声里的江南故事
在常州西瀛里老茶馆,当三弦与檀板声响起,白发老者会默契地放下茶盏,年轻人不自觉地屏息凝神。这是常州滩簧开场的前奏,婉转的曲调里,藏着这座江南古城最鲜活的文脉。
一、运河岸边的戏腔基因
常州戏曲的根系深植于水网密布的江南沃土。明代《常州府志》记载,每年三月廿八东岳庙会,百戏杂陈,观者如堵。清道光年间,滩簧艺人首创对子戏,两人搭档说唱,在青果巷的茶楼里即兴编词,将家长里短化作戏文。运河码头边,船工们用滩簧调子即兴创作,把漕运见闻编成段子,形成了独特的水上戏班。
老艺人王兰英回忆,上世纪三十年代,常州城内有十七处固定书场。夜幕降临时,篦箕巷的石板路上,卖糖粥的梆子声与书场的丝竹声此起彼伏。茶客们喝着碧螺春,听《玉蜻蜓》里徐元宰寻母的曲折,为《双珠凤》中才子佳人的悲欢落泪。
二、滩簧里的城市密码
常州滩簧的独特在于九腔十八调。老戏迷能听出《拔兰花》里用的是紫竹调,《双推磨》里藏着无锡景的变奏。表演艺术家周东亮在《珍珠塔》中独创的周派唱腔,将旦角的婉约与老生的苍劲完美融合,一段方卿见姑唱得满场唏嘘。
在人民公园的露天戏台,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:老票友闭目击节,手指在膝盖上划着板眼;孩童模仿着演员的水袖动作;外地游客举着手机录像,字幕组实时翻译着常州方言唱词。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,正是传统戏曲的生命力所在。
三、古戏新声的传承之路
常州锡剧院近年推出戏曲进校园项目,在局前街小学开设锡剧选修课。孩子们学唱《红色的种子》,用童声演绎革命故事。文化馆推出滩簧新编,将共享单车、老城厢改造写入戏词。在运河五号创意街区,90后创作者用电子音乐混搭滩簧曲牌,制作出点击量破百万的《青果巷夜话》。
每逢周末,前后北岸历史街区的非遗茶馆座无虚席。台前老艺人唱着《孟丽君》,幕后年轻人操作着抖音直播。古老的戏台在虚实之间延展,传统唱腔与城市脉搏共振,这正是常州戏曲生生不息的奥秘。当三弦声再次响起,属于这座城市的戏梦人生,正在续写新的篇章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