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开那扇雕花木门,常州戏韵在转角处流淌
推开那扇雕花木门,常州戏韵在转角处流淌
在常州老城厢的街巷里穿行,总能在某个转角邂逅意料之外的惊喜。行至延陵西路与早科坊交汇处,一幢黛瓦白墙的民国建筑总让行人放缓脚步——这里便是常州戏曲会馆,门楣上以戏会友四个鎏金大字,在梧桐树影里若隐若现。
推开厚重的雕花木门,时光仿佛倒流三十年。前厅斑驳的水磨石地面上,散落着几把老式藤椅,玻璃橱窗里陈列的戏服在暖黄射灯下泛着绸缎特有的光泽。循着二胡声拾级而上,二楼剧场里常能遇见票友们自发组织的午后戏台,老茶客们捧着搪瓷缸,在《珍珠塔》的唱段里打着节拍。
这座始建于1932年的建筑,原是江南银行旧址。修缮时特意保留了铸铁栏杆上的缠枝纹样,转角楼梯的铜质包边在经年摩挲中泛着温润光泽。每周五晚的惠民演出最是热闹,剧场里三百张红漆木椅座无虚席。新老戏迷在此相聚,台上水袖翻飞时,台下总有银发老人跟着轻声哼唱。
若是来得早,不妨在后台长廊驻足。墙面上泛黄的剧照里,记录着常州滩簧从草台班子到入选非遗的百年蝶变。转角处的互动展厅颇有趣味,游客可以戴上全息设备,体验《紫罗兰》中花旦的虚拟扮相,或在电子屏前学几段锡剧的经典身段。
暮色四合时,会馆门前的宫灯次第亮起。常有散场的戏迷驻足门廊,就着街边桂花糖粥的甜香,回味方才戏里的悲欢离合。这座藏在闹市的文化驿站,恰似一折永不落幕的折子戏,在岁月流转中续写着常州人的戏缘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