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戏曲会馆:藏在巷子里的江南戏韵
常州戏曲会馆:藏在巷子里的江南戏韵
(以下文章为人工采编原创,请勿标注AI生成)
清晨的杨柳巷飘着蟹黄汤包的香气,几位晨练的阿姨在青砖墙下驻足。她们的目光停留在门楣上那块常州戏曲会馆的乌木牌匾,红绸系着的铜铃在晨风中轻响,仿佛在召唤着过往的戏迷。
这座藏在老城厢的文化地标,就坐落在天宁区延陵西路与杨柳巷交汇处。穿过仿古门楼,迎面可见一座融合了徽派马头墙与苏式飞檐的戏楼,三进院落里藏着常州人最地道的戏曲记忆。老戏迷们都知道,沿着晋陵中路往西走,过了工人文化宫再拐进小巷,转过那家开了三十年的梨膏糖铺子,就能听到隐约传来的胡琴声。
会馆每周六下午的惠民演出最是热闹。68岁的周师傅常骑着他的凤凰牌自行车,车筐里装着保温杯和曲谱本,提前两小时就来占座。从青果巷坐B2路公交,在晋陵路延陵路站下车,走两百米就到。他边说边给新来的票友指路,要是开车来,记得停在隔壁中联大厦的地下车库。
二楼的红氍毹剧场保留着传统戏台的格局,六米见方的台面上,暗红色的地毯浸透了岁月的痕迹。负责舞美的李师傅说,去年修缮时特意保留了光绪年间的雕花隔扇,那些牡丹缠枝的纹样里,还藏着民国时期戏班用朱砂写的工尺谱。
外地游客常常惊讶,这座毗邻购物中心的建筑竟有如此厚重的历史。会馆前身是晚清盐商私宅,上世纪五十年代改为工人文化宫戏曲部,2012年经文化局改造后正式开放。现在既是市级非遗传承基地,也是百姓戏迷的交流场所。
最近会馆新增了夜游项目,每逢农历十五,月光洒在戏台前的青石板上,年轻演员们会即兴表演《牡丹亭》选段。负责票务的小张提醒,想看夜场最好提前在常州文旅公众号预约,现场取票处在西侧门房,别忘了带身份证。
从地铁1号线文化宫站6号口出来,沿着梧桐树荫步行十分钟,你会在巷子深处遇见这份流动的江南戏韵。下次路过延陵西路,不妨循着咿呀的唱腔去探访,或许转角就会邂逅一段水磨腔里的常州故事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