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戏韵:江南烟雨里的百年声腔
常州戏韵:江南烟雨里的百年声腔
在江南的蒙蒙烟雨中,常州老城区的青石板巷深处,总飘荡着若有若无的丝竹声。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,不仅孕育了天下名士有部落,东南无与常匹俦的人文盛景,更滋养着独特的戏曲艺术。当暮色四合,老茶馆里一盏盏红灯笼次第亮起,婉转的曲调便穿过雕花窗棂,在运河水面荡起涟漪。
一、古运河畔的戏文传奇
常州戏曲的根系深植于运河文化之中。自隋唐大运河贯通南北,这里便成为三吴襟带之邦,百越舟车之会的交通枢纽。码头上南来北往的客商不仅带来了货物,更将各地的曲艺形式汇聚于此。明代常州籍文学家唐顺之在《武编》中记载:漕船过境,笙歌达旦,描绘出当时戏曲繁盛的景象。
清代中叶,常州城厢七十二家半茶馆里,几乎家家都有戏台。这些茶馆戏台多为三面敞开式建筑,檐角飞翘处悬挂铜铃,风起时铃声与唱腔相和。老辈人至今记得,东下塘的畅和园戏台两侧曾挂有楹联:一曲霓裳传夜月,十分春色醉朝霞,道尽戏曲艺术的醉人魅力。
运河边的露天戏台更是百姓的精神家园。每年三月廿八的天宁庙会,各地戏班云集,连演半月不歇。船民们将乌篷船首尾相连,在运河上搭起流动观众席。月光下,水波映着戏台上的灯火,恍若星河坠落人间。
二、滩簧声里的市井百态
常州滩簧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末清初。这种脱胎于田间号子的民间说唱,最初只是农民劳作间隙的自娱自乐。表演者手持三块竹板,即兴编唱生活琐事,被称作三跳。清道光年间《武阳合志》记载:乡野俚曲,谓之滩簧,多男女情事,虽俗而趣。
十九世纪中叶,常州西瀛里出现首批专业滩簧艺人。他们创新性地将胡琴、琵琶融入伴奏,发展出九腔十八调的独特唱腔。最负盛名的《拔兰花》一剧,讲述农家女巧拒纨绔子弟的故事,剧中四月里来蔷薇开的唱段,将吴语特有的软糯婉转发挥到极致,成为传唱百年的经典。
这种扎根民间的艺术形式,真实记录着普通人的悲欢。茶馆里的《卖橄榄》唱尽小贩辛酸,弄堂口的《双推磨》演绎邻里趣事,就连街头的剃头挑子也传出剃头经的诙谐小调。这些鲜活的市井画卷,让常州滩簧成为听得见的清明上河图。
三、锡剧摇篮中的现代传承
二十世纪初,常州滩簧与无锡滩簧合流,孕育出江南戏曲的新生命——锡剧。常州方言中特有的入声字,为锡剧唱腔增添了顿挫有致的韵律美。1927年,常州籍艺人王嘉大首创常州文戏,将文人的诗赋融入唱词,使原本俚俗的滩簧登上大雅之堂。
当代锡剧大师王兰英的成长故事,见证着这门艺术的传承。14岁那年,她在青果巷口听见戏班唱《珍珠塔》,便痴立在雨中听完全场。拜师学艺时,师傅要求她每天对运河练嗓,直到水波能与唱腔共振。这种水磨功夫造就了她清亮如泉的嗓音,让《双珠凤》中的枝头鸟儿成双对成为时代记忆。
如今,常州锡剧院每周的惠民演出场场爆满。青年演员们创新推出运河印象系列剧目,将AR技术与传统舞台结合。在古运河畔的民元里壹号剧场,90后观众们用手机灯光代替荧光棒,为《玉蜻蜓》的新编版本打call。古老的声腔,正焕发出青春的活力。
夜幕下的东坡公园,戏迷票友们自发组织的运河戏韵雅集如期开场。二胡声里,鬓发斑白的老者与穿着汉服的少年同唱《孟丽君》,运河水载着悠悠曲调流向远方。这跨越时空的声腔,恰似常州城的文化血脉,在古老与现代的交融中生生不息。当最后一声锣鼓消散在夜色中,戏台楹联上的金漆大字愈发清晰:古今人何遽不相及,天地事大抵如是观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