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的戏曲文化:这些地方剧种你听过吗?
**常州的戏曲文化:这些地方剧种你听过吗?**
常州,这座拥有2500余年历史的江南古城,不仅以“三吴重镇”闻名,更在漫长的岁月中孕育出独特的戏曲文化。漫步青果巷,或穿行于老城厢的茶馆戏楼,总能与悠扬的曲调不期而遇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扎根常州的地方戏曲。
一、锡剧:太湖畔的“江南小调”
常州人常说“听锡剧要配一壶碧螺春”,这种发源于无锡、常州一带的剧种,在常州西太湖地区形成了独特的“滩簧调”。早年间的乡间草台上,艺人们用吴侬软语唱着《双推磨》《珍珠塔》,唱腔清丽婉转,像极了江南水乡的潺潺流水。
如今在常州锡剧团,《老铳书记》等新编剧目将传统唱腔与现代故事结合,让年轻观众也能感受到“草根戏班”的烟火气。老戏迷们仍记得已故名家沈佩华,她演绎的《孟丽君》中,一句“看风过处落红成阵”,能把人带回百年前的江南深院。
二、常州道情:走街串巷的“声音博物馆”
“咚咚锵,说段道情走四方”,这种源自道教的曲艺形式,在常州演化出独特的表演形式。艺人手持渔鼓、简板,时而说史,时而唱曲,《白蛇传》《杨家将》的故事就这样传遍街巷。不同于北方的评书,常州道情的唱词里夹杂着大量方言俚语,“促掐”(调皮)、“细娘”(姑娘)等词汇让本地人会心一笑。
年过七旬的非遗传承人王金泉,至今保留着“即兴编词”的绝活。有次在红梅公园表演,见孩童追逐嬉戏,他张口就唱:“竹马踉跄冲淖去,纸鸢跋扈挟风鸣”,现场观众无不叫好。
三、评弹:书场里的“声音画卷”
毗陵古驿旁的百年书场,至今保留着每天下午开场的老规矩。三弦叮咚,琵琶琮琤,评弹艺人身着长衫,将《三笑》《玉蜻蜓》的传奇娓娓道来。常州评弹讲究“说噱弹唱”,尤其注重“乡音润腔”,即便是《长生殿》这样的宏大叙事,也被演绎得如邻里闲话般亲切。
青年演员周希虹创新演绎的《运河谣》,把古运河畔的市井生活唱得活灵活现。当吴语韵白遇上现代编曲,竟碰撞出意想不到的韵味,连“00后”观众都跟着打起了拍子。
---
这些流淌在街巷间的戏曲声,恰似一张张文化名片。它们或许没有京剧的华美扮相,也不似昆曲的典雅考究,却带着运河水的温润、老城砖的厚重,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喜怒哀乐。下次来常州,不妨走进社区文化站或古戏台,听一段原汁原味的乡音乡韵,或许能触摸到这座城市最本真的脉动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