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巷小调:常州戏曲的千年回响

深巷小调:常州戏曲的千年回响

在常州青果巷的石板路上,当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,常能听见穿巷而过的吴侬软语。八旬老人陈阿婆挎着竹篮买菜归来,边走边哼着春二三月草青青的曲调,这流淌在街巷间的市井之声,正是常州戏曲最本真的模样。

一、运河船歌里的戏腔

道光年间的江南漕运图上,常州府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码头符号。艄公们摇橹经过西瀛里码头时,总要在船头挂起红灯笼,扯开嗓子唱几段滩簧调。这种融入了船工号子的民间小调,在运河两岸的茶馆酒肆里生根发芽。光绪年间,常州东门外的聚仙楼茶馆,每天下午准时有戴着瓜皮帽的老先生,用三弦伴奏说唱《珍珠塔》。

滩簧艺人的竹板声与运河的流水声交织,催生出独特的常州韵味。老辈人回忆,当年青果巷的茶馆里,说书先生能把《白蛇传》唱得雨丝风片,听众听得入神,连茶凉了都顾不上喝。这种露天茶馆里的即兴表演,孕育了常州戏曲最初的形态。

二、市井百态入戏来

常州方言的九声六调,为地方戏曲注入了独特的韵律。锡剧名家王兰英在《双推磨》中的念白,把磨豆腐的磨字念作阳平声,尾音微微上扬,活脱脱勾勒出苏南女子的灵巧模样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怀德桥边的露天剧场里,王兰英的水袖能甩出三丈远,观众席上爆发出的喝彩声能惊飞檐下的燕子。

在常州戏曲博物馆里,保存着民国时期的戏单。泛黄的宣纸上,《拔兰花》《秋香送茶》这些戏名,记录着市井生活的吉光片羽。老艺人周林华回忆,他师傅当年演《卖橄榄》,能把小贩走街串巷的叫卖声学得惟妙惟肖,台下观众直往台上扔铜板。

三、古调新声传薪火

觅渡桥小学的戏曲课上,十岁的李小萌正在学唱《红色的种子》。她的兰花指还不标准,但眼神里已经有了戏味。这所百年老校的戏曲社团,每周三下午都能传出稚嫩的唱腔。在常州艺校的排练厅,95后演员张明辉对着镜子练眼神,他说要把抖音直播里的新段子融入传统戏。

夜幕降临时,红梅公园的戏迷角又热闹起来。退休教师老周带着自制胡琴,和票友们对着手机上的曲谱研究新唱法。他们改编的锡剧版《青花瓷》,在短视频平台获得了十万点赞。古运河畔的民乐馆里,90后非遗传承人正在用电子音乐为传统唱段编配新伴奏。

这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,戏曲从未真正离开过它的街巷。从运河船歌到短视频配乐,变化的只是载体,不变的是那份融入市井烟火的戏韵。当华灯初上,走过篦箕巷的老戏台,依稀还能听见时空交错中的浅吟低唱,那是常州戏曲生生不息的回响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