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戏曲:江南烟雨里的婉转清音

常州戏曲:江南烟雨里的婉转清音

常州白塔巷的青石板上,传来一声悠长的唱腔,似春风拂过竹林,又似细雨敲打屋檐。这座有着三千年文字记载史的江南古城,在戏曲艺术长河中孕育出独特的艺术瑰宝。当人们谈起常州戏曲,总绕不开那抹浸润着江南灵韵的锡剧风采。

一、运河清波孕戏韵

明清时期,常州作为漕运咽喉,南来北往的商船带来各地方言与曲调。运河码头边的茶馆里,常州滩簧与苏南民歌相遇,融合昆曲的婉转、徽调的激越,逐渐形成独特的声腔体系。光绪年间,滩簧艺人王嘉大在青果巷开设永乐社,将坐唱形式改为舞台表演,标志着常州滩簧完成向戏曲的蜕变。

这种新生的戏曲形式沿着运河传播,在无锡、苏州等地落地生根。20世纪50年代定名锡剧时,常州艺人袁仁仪创作的《珍珠塔》已唱响江南。常州方言特有的阴上声发音,赋予锡剧唱腔独特的糯软质感,正如常州梳篦般细密温润。

二、丝竹声中见匠心

常州锡剧的伴奏堪称江南丝竹的活化石。主胡演奏家周林华曾用三十年时间改良二胡,在琴筒内壁雕刻十二道音槽,使音色如泣如诉。这种常州二胡与琵琶、三弦相和,织就水乡特有的音乐锦缎。

表演艺术大师吴雅童创造的雅童腔,在《双推磨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。他借鉴评弹的咬字技巧,将苏小娥的唱段处理得字字珠玑。手帕功、扇子功等程式动作,经常州艺人改良后更显细腻,一方素帕能舞出十八种情态。

三、古调新声续华章

新世纪以来,常州锡剧院首创青春版传承模式。95后演员蒋静怡在《玉蜻蜓》中饰演王志贞,将传统慢板融入现代节奏,让年轻观众耳目一新。文化部门开展的锡剧进校园工程,已在38所中小学建立传习基地。

在环球恐龙城戏剧工坊,全息投影技术重现《红楼夜审》场景,古老戏文与数字艺术碰撞出新火花。每年谷雨时节举办的锡剧文化周,总能看到银发票友与00后戏迷同唱《拔兰花》的动人场景。

夜幕下的青果巷,百年戏台灯火通明。当锡韵雅音再次响起,我们听见的不只是戏曲的传承,更是一个城市对文化血脉的守护。在这吴侬软语浸润的古城里,传统戏曲正以青春的姿态,续写着新的传奇篇章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