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曲调里藏着江南的魂:常州滩簧的前世今生

这曲调里藏着江南的魂:常州滩簧的前世今生

在常州城东的茶楼里,当三弦声起,白发老者轻叩桌角打着拍子,吴侬软语裹着江南水汽飘散开来。这便是常州人最熟悉的乡音——滩簧调,一种历经两百年依然鲜活的地方戏曲。不同于昆曲的雅致、越剧的婉约,这带着泥土芬芳的曲调里,藏着江南市井最本真的模样。

一、运河边的草台班

道光年间的运河码头,货船卸下的不只是盐铁布匹,还有天南海北的曲调。常州滩簧的雏形便在这市井喧闹中悄然生长。起初只是船工们随口哼唱的春调,后来融入凤阳花鼓的明快、苏州评弹的细腻,渐渐形成独特的对子戏。城隍庙前的空地上,两张条凳支起门板就是戏台,卖菜老妪歇下担子,账房先生收起算盘,都围过来看《庵堂相会》里落难公子与千金小姐的悲欢离合。

最有趣的当属搭棚戏。每逢庙会,十几个戏班沿青果巷一字排开,各色布幔围成临时戏棚。这边刚唱罢《双推磨》,隔壁就传来《拔兰花》的调子,观众端着茶碗在各棚间穿梭,像赶集般热闹。这种独特的戏曲庙会,直到民国初年老西门城楼下仍可见到。

二、水袖轻扬处尽是烟火

滩簧的服装道具极简,却自有一番讲究。旦角的水袖必用湖州丝绸,甩起来似白鹭掠过水面;老生的折扇得是王星记的竹骨绢面,开合间自生风韵。唱到《珍珠塔》里方卿见姑母的段落,演员将长衫下摆掖在腰间,单凭眼神流转就把嫌贫爱富的世态炎凉演得入木三分。

伴奏乐器更有门道。主胡琴师必须能奏出水磨腔,琴弓在丝弦上轻重缓急,如细雨润物无声。更绝的是三跳板——三块竹板在乐师指间翻飞,时急时徐,与唱腔严丝合缝。老辈人说,听板声便知戏班功底,那竹板敲击的节奏里,藏着江南四时的更替。

三、古调新声里的城市记忆

新世纪伊始,当人们以为滩簧终将湮没时,常州中学的音乐课上响起了改编的滩簧调。孩子们用方言唱着新编的《青果巷》,把陆小曼、赵元任的故事娓娓道来。文化馆的老艺人带着三弦走进社区,公园凉亭里自发组织的戏迷社团,把《秋香送茶》的唱段配上吉他伴奏。

最动人的画面出现在地铁二号线工地。当盾构机掘进到文化宫地段,工人们自发组织起滩簧演唱会。安全帽当醒木,钢筋敲击出板眼,混着机器轰鸣声的《玉蜻蜓》选段,让这座城市的古老记忆与现代脉搏奇妙共振。

夜幕降临时,红梅公园的回廊里,总有票友对着运河水吊嗓。那悠长的拖腔掠过明代石桥、民国洋楼,在新起的玻璃幕墙间回荡。常州滩簧就像运河水,看似平静却暗涌不断,将八百年的城市记忆酿成醉人的曲调。当最后一声胡琴隐入夜色,我们知道,这座城市的灵魂仍在戏文里鲜活如初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