锣鼓点一响才知戏开场——戏曲行话里的“场面”玄机

锣鼓点一响才知戏开场——戏曲行话里的“场面”玄机

戏园子里老票友常说听戏要听锣鼓经,这锣鼓经的奥妙,全藏在场面二字里。行内人嘴里的场面,可不是咱们寻常理解的舞台布景,而是指那些隐在幕后的乐师班子。若把戏曲比作一幅流动的画卷,这场面便是那支看不见的画笔,勾着戏魂,描着戏骨。

一、文武双全的隐形戏骨

旧时戏班后台总摆着两张八仙桌,一张摆月琴、三弦、胡琴,另一张搁板鼓、大锣、铙钹。这两张桌子就是文场与武场的分野。文场的丝竹管弦如泣如诉,武场的金革之声铿锵激越,恰似阴阳两极,相生相克。当年梅兰芳在《贵妃醉酒》里海岛冰轮初转腾的婉转唱腔,正是月琴托着声线,把杨玉环的醉态描摹得入木三分。

乐师行当藏着不成文的规矩:司鼓要能闭眼辨音,琴师要懂行云流水的托腔保调。程砚秋的御用琴师周长华,在《锁麟囊》春秋亭一折中,用胡琴的顿挫转折,把薛湘灵的悲喜人生拉得荡气回肠。这功夫,不比台前演员少下十年苦功。

二、锣鼓经里的时空魔方

急急风一响,千军万马踏破虚空;慢长锤轻点,深闺绣楼月影西斜。戏曲舞台的时空转换,全仗着锣鼓点的魔幻调度。京剧《挑华车》里高宠力战金兵,单枪匹马杀入敌阵,全凭司鼓手中的檀板指挥,把千军万马的厮杀化作节奏的狂想。

台上演员的四功五法都要踩着锣鼓点走。盖叫天在《十字坡》里扮武松,一个鹞子翻身腾空而起,落地时恰好卡在四击头的最后一锣。这种严丝合缝的配合,正是戏曲程式化美学的精髓所在。

三、幕后的无冕之王

光绪年间三庆班的鼓王沈星培,能用鼓点描摹《长坂坡》的漫天烽火。传说他敲乱锤时,连后台的检场人都要屏住呼吸。这种掌控全局的本事,让场面成了戏班的定海神针。谭鑫培晚年登台,必要请梅雨田操琴,琴声起处,老谭的嗓音便如枯木逢春。

当代戏曲改革中,场面正经历着微妙嬗变。新编历史剧《曹操与杨修》里,交响乐与传统锣鼓竟能水乳交融,电子合成器模拟出古战场的萧瑟风声。但无论形式如何创新,那个隐在幕后的第六幕,始终是戏曲魂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

幕布落下时,观众喝彩声里总少不了好胡琴!好锣鼓!的赞叹。这些隐身暗处的艺术家们,用手中的乐器织就了一张无形的网,网住了千年戏曲的魂,网住了华夏文明最动听的韵律。下次进戏园子,不妨多留个心眼,听听那穿云裂石的锣鼓点里,藏着多少欲说还休的戏文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