扬州戏曲园:百位园丁守护梨园春色
扬州戏曲园:百位园丁守护梨园春色
在广陵古城的深巷里,扬州戏曲园青砖黛瓦的院落中,每天清晨都飘荡着悠扬的曲韵。这座始建于1953年的戏曲殿堂,不仅是扬剧艺术的活态博物馆,更因聚集着近百位戏曲传承人而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戏曲教育基地。
**传艺者的三重身份**
戏曲园的教师名录里,记录着78位常驻导师的姓名。他们中既有国家一级演员李兰芬这样仍活跃在舞台的扬剧名家,也有如82岁高龄的周玉麟先生这般退而不休的活字典。更有趣的是,每位老师都身兼数职:每周一三五教身段的武生教师王振海,周末便化身文昌阁戏台的关公;教授水袖功的梅派传人陈雪梅,每月末都会带着学员在个园实景演出《牡丹亭》。
**教学相长的艺术生态**
在临水而建的三进四合院里,传统师徒制与现代学院教育奇妙融合。东厢房的排演厅内,省级非遗传承人吴天明正手把手纠正学员的云手动作;西跨院的数字化教室里,青年教师张悦开发的AI水袖轨迹分析系统让传统身段训练有了科技助力。这种新老交融的教学模式,使戏曲园每年培养出300余名专业学员,其中17人已成长为地市级院团台柱。
**流动的传承脉络**
戏曲园的教师队伍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。每月第三个周六的名师会课,总能看到上海昆剧院、江苏省扬剧团的名家前来客座教学。去年重阳节,95岁的扬剧泰斗金运贵先生坐着轮椅亲临指导,颤巍巍的手势里依然透着六十年前的舞台神韵。这种流动的师资体系,让天南海北的戏曲精髓在此汇聚成河。
当暮色染红戏园飞檐下的灯笼,最后一批学员踏着青石板离去时,总能听见老教师们用扬州官话叮嘱:明早吊嗓莫迟到。这声声叮咛,恰似运河之水绵延不绝,将六百年的戏曲血脉悄然续写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