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岭南戏台上的表花风华:一出粤语古戏的百年回响》

《岭南戏台上的表花风华:一出粤语古戏的百年回响》

珠江畔的榕荫下,总飘着丝弦与锣钹的余韵。老茶客们常说:听粤剧不迷《表花》,如同饮茶不放糖。这出被老广们唤作《表花》的古戏,实则承载着中原古调与岭南风土的百年姻缘。

查考光绪年间的《南海戏班簿》,表花二字原是标花的转音。这出脱胎于元杂剧的曲目,早年随北伶南下,在粤地戏台上开出了别样花朵。粤班师傅们将原剧的七字韵白改作粤语俚腔,更把北方的马鞭功化作岭南的水袖舞。每逢七月盂兰节,红船戏班总在河埠头搭台,三通锣鼓后,旦角踩着踏七星步法登场,一句春来百花开满枝的拖腔,总惹得岸边疍家船里飞出阵阵叫好。

上世纪三十年代,名伶白驹荣在太平戏院连演四十九场《表花》,创下省港戏班票房神话。他独创的云步表花身段,将传统走场化作行云流水,戏服上的广绣牡丹随着步态时聚时散,活脱脱一幅会动的通草画。最绝的是数花唱段,用粤语九声将十二个月花令唱得跌宕生姿,连西关小姐们都能闭目背出七月凤仙着红妆,八月中秋桂花香的韵脚。

1985年香港八和会馆重排全本《表花》,特聘佛山木版年画师傅手绘十二花神屏风。当文武生与正印花旦在对花枪桥段穿梭屏风之间,恍如穿越百年岭南戏梦。近年粤剧新秀创新加入醒狮步法,在闹花堂武戏里融入南拳招式,倒让这出古戏多了几分虎虎生气。

戏迷们常说:广州城有三宝,榕头、艇粥、《表花》好。这出扎根岭南的北地旧戏,在珠江潮汐里浸泡出独特滋味,恰似一盅陈年普洱,越陈越见真章。下次路过恩宁路,不妨驻足听听骑楼深处传来的梆黄声,或许就能撞见那永不凋谢的表花春色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