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唱无弦歌曲韵自悠长——论戏曲中的干唱艺术

清唱无弦歌曲韵自悠长——论戏曲中的干唱艺术

清秋夜半,北京护国寺的茶楼里飘出一段《空城计》,没有锣鼓丝弦相和,诸葛亮轻摇羽扇,凭着一副嗓子唱尽西城危局。这种没有音乐伴奏的戏曲表演,在梨园行里有个雅称——干板清唱。

一、溯本清源探古韵

干唱艺术可追溯至宋元时期。南戏《张协状元》残本中记载的白口表演,便是以纯人声演绎故事的雏形。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《曲律》中记载:北曲尚弦索,南曲重清唱,道出了不同地域的戏曲传统。昆曲鼎盛时期,文人雅士常在私家园林中举办清曲会,以纯人声切磋唱功,这种传统至今仍在苏州拙政园的曲会中延续。

在传统戏曲科班里,学徒入门必先练干唱。京剧大师梅兰芳回忆幼年学艺时,每日清晨都要在陶然亭对着城墙喊嗓,这种训练法能让演员精准控制气息,体会字头、字腹、字尾的归韵技巧。河北梆子老艺人常说:三分弦,七分唱,强调人声在戏曲中的核心地位。

二、素面朝天见真章

干唱如同素颜美人,将戏曲表演还原至最本真的状态。川剧名丑周企何曾示范《迎贤店》选段,仅凭声调变化,就将势利店婆的谄媚与刻薄演绎得入木三分。这种表演要求演员具备五功四法的深厚功底,每个字的吐纳都要符合尖团分明的规范,如京剧《击鼓骂曹》中你道是三字,须唱出ni3dao4shi4的精准音韵。

在声腔处理上,干唱更讲究气口的运用。豫剧名家马金凤演唱《穆桂英挂帅》时,通过气息的收放控制,将辕门外三声炮的炮字延长二十余拍,展现出不输管弦的震撼力。这种无乐之乐的境界,正是戏曲艺术的至高追求。

三、绝处逢生有新声

当代剧场中,干唱艺术正焕发新生。上海昆剧团推出的清音雅集系列,将传统折子戏与现代剧场空间结合,演员在极简舞台上凭声塑形,让《牡丹亭》的旖旎情致穿越时空。青年京剧演员王珮瑜创新推出的清音会,把相声的现挂技巧融入表演,与观众即兴互动中传承经典。

在太行山深处的武安傩戏传承基地,老艺人手把手教授年轻学员喊傩腔。这种源自商周时期的祭祀戏剧,至今保持着无伴奏演唱的传统,粗犷的声腔在山谷间回荡,恰似先民与天地对话的原始回响。这种活态传承,让干唱艺术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基因。

当最后一缕戏音消散,茶客们仍沉浸在诸葛亮智退司马懿的余韵中。干唱艺术如同中国水墨画中的留白,看似空无,却蕴含着无限可能。在喧嚣的现代剧场里,这种返璞归真的表演方式,恰似一剂清凉散,让人重新品味戏曲艺术最纯粹的美学真谛。戏台虽空,曲韵长存,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艺术大道至简的智慧所在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