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尺戏台盛百味:戏曲里的饮食江湖

三尺戏台盛百味:戏曲里的饮食江湖

旧时戏班子走南闯北,后台总备着半人高的竹筐。红绒布掀开,青花瓷碗叠成宝塔,乌木筷子码作方阵,这些从不沾油星的道具,却能在锣鼓声里变出满汉全席。戏曲行当里,吃饭的戏有个雅称——宴戏,这方寸之间的饮食江湖,藏着比真刀真枪更见功夫的绝活。

一、宴席如战场

光绪年间的京城戏园,杨小楼在《长坂坡》里耍完一套梨花枪,后台刚端起茶碗,就听见前场叫好声震天。台前周信芳正演着《鸿门宴》,项庄的剑锋擦着刘邦的鼻尖过,刘邦手里的酒杯却稳稳斟满。这出戏里的楚汉群雄,看似推杯换盏,实则剑拔弩张,宴席上的酒盏比沙场的刀剑更凶险三分。

评剧《杨三姐告状》里的丧宴堪称经典。高家设下豆腐宴款待告状的杨三姐,班主特意定制了能转动的八仙桌。杨三姐每唱一句这豆腐渣里掺白面,桌上的蓝花碗便转半圈,碗底暗藏的朱砂时隐时现,暗示命案真相。台下观众伸长脖子盯着转动的碗碟,仿佛能闻见豆腐里的血腥气。

二、碗筷皆文章

梅兰芳演《贵妃醉酒》,手持金樽轻晃,眼神迷离似醉非醉。这金杯实为黄铜镀金,内嵌磁石。当演到海岛冰轮初转腾时,暗处的徒弟用铁片吸动杯底,酒液便如银链倾泻。这般机关算尽,只为营造杯中明月共徘徊的意境。

豫剧《花打朝》里程七奶奶大闹宴席的吃戏堪称绝活。演员要边唱这一块粉蒸肉肥而不腻,边用筷子夹起绸缎做的假肉。绸缎浸了油,比真肉还滑溜,老艺人能连夹十八次不落地。每成功一次,台下就炸雷般叫好,这手绝活得从十三四岁开始练。

三、烟火戏中藏

昆曲《牡丹亭》的惊梦一折,杜丽娘春日游园,念着不到园林,怎知春色如许,素手轻扬作采花状。后台笛师吹出莺啼,鼓师用檀板轻敲出流水声。没有真花真水,却让观众仿佛闻到满园花香,听见山泉叮咚。这种无实物表演,比真吃真喝更难三分。

京剧《锁麟囊》的春秋亭一折,富家女薛湘灵出嫁遇雨,在亭中避雨时赠囊济贫。程派唱腔在这里运用气若游丝的发音技巧,配合小锣的淅沥声,把雨打芭蕉的意境化作听觉盛宴。观众虽不见雨帘,却已浑身泛起凉意。

戏台上的宴席永不散场,那些虚拟的杯盘碗盏里,盛着千年未冷的人间烟火。当大幕落下,戏中人放下碗筷,看客们咂摸着戏里的酸甜苦辣,恍然惊觉:人生何尝不是一场盛大的宴戏?只是这宴席间,有人吃的是故事,有人品的是沧桑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