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血火祭山河:唱赤伶的戏曲演员是谁?
梨园血火祭山河:唱赤伶的戏曲演员是谁?
2021年央视戏曲春晚的舞台上,一位昆曲演员身着血色戏袍,以水袖翻飞间演绎出山河破碎的悲怆。这段《赤伶》选段的惊艳亮相,让无数观众开始追寻这个动人故事背后的戏曲密码。
一、赤色戏袍染忠魂
《赤伶》的故事原型可追溯至民国时期的《裴琰之传》。在1937年沦陷的安远县城,京剧名角裴晏之在日军庆功宴上唱罢《桃花扇》,引燃戏楼与敌寇同归于尽。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,在口耳相传中逐渐演化为戏子也有爱国心的经典母题。
戏曲界对赤伶的诠释从未停歇。1950年代,京剧大师周信芳曾改编《赤伶传》,将裴晏之的爱国情怀融入麒派特有的苍劲唱腔。昆曲名家俞振飞则在《血火梨园》中创新性地加入喷火特技,用火红的戏服象征烈士的赤胆忠心。
赤字在戏曲中向来承载特殊寓意。红色既是忠烈的象征,又是戏曲行当中武生的标志色。当青衣演员身着赤色戏服登场,这种视觉颠覆暗喻着柔弱戏子刚烈品格的觉醒。
二、各派名伶竞芳华
昆曲版《赤伶》由省昆院长施夏明担纲。他创造性地将杜丽娘的婉转唱腔融入裴晏之的诀别戏,在《皂罗袍》曲牌中注入眼看他楼塌了的苍凉,让600年水磨腔焕发新的悲壮之美。戏至高潮处的点火身段,借鉴了《钟馗嫁妹》的鬼步,营造出人鬼难辨的魔幻现实。
越剧名家蔡浙飞的版本则另辟蹊径。她将尹派特有的弦下腔进行降调处理,在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的唱段中加入绍兴大班的哭腔技法。当戏服在旋转中绽开如血莲时,借鉴了川剧变脸技巧的面部妆容渐变,从素白到赤红完成人物蜕变。
京剧坤生王珮瑜的演绎最具颠覆性。她以余派老生技法重塑旦角,在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核心唱段中,将《击鼓骂曹》的激越与《霸王别姬》的凄婉熔于一炉。结尾处借鉴秦腔的卧鱼身段,以戏服铺展成血色山河,堪称当代戏曲舞台的绝妙创造。
三、古调新声谱华章
在B站跨年晚会上,虚拟歌手洛天依与真人武生隔空对唱《赤伶》,全息投影技术让戏服化作漫天烽火。这种赛博戏曲的新形态,在Z世代中引发传统文化热潮。弹幕中飘过的此生无悔入华夏,恰是古老艺术当代转化的生动注脚。
上海戏剧学院推出的沉浸式戏曲《赤伶·1937》,观众可随演员穿梭于1:1复刻的民国戏楼。当日军军官的皮靴声在耳边响起,现代人得以切身感受当年戏班子弟以身为炬的抉择。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演绎,让历史记忆获得全新的打开方式。
在短视频平台,00后京剧演员郭霄汉用戏腔翻唱《赤伶》,获赞超百万。年轻观众发现,戏曲的一板三眼与流行音乐的节奏竟能完美契合。这种自发性的艺术融合,预示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蓬勃生机。
从民国戏楼的熊熊烈焰,到现代舞台的流光溢彩,赤伶的故事在代代戏曲人的演绎中不断重生。当90岁高龄的昆曲名家张继青观看青年演员的《赤伶》排练时,颤巍巍地示范了一个水袖回环:这个动作要像火苗蹿起来那样,才是戏子的风骨。或许,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传承,让戏曲艺术在千年流转中始终保持着灼热的温度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