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戏台上那些角儿:没有他们,豫剧何以响彻九州

河南戏台上那些角儿:没有他们,豫剧何以响彻九州

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,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。当这段熟悉的豫剧唱腔响起,中原大地的戏迷们总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。在河南这片戏曲沃土上,一代代戏曲艺术家用生命浇灌着地方剧种,他们既是传统的守护者,又是艺术的革新者。今天,就让我们循着梆子声的余韵,走近那些让河南戏曲唱响全国的名字。

一、豫剧天空最亮的星

在郑州人民公园的晨雾里,常能看到几位老者对着黄河方向唱《花木兰》。这是豫剧大师常香玉的绝活,她独创的常派唱腔至今仍在民间流传。1951年,抗美援朝的烽火中,这位豫剧皇后带着香玉剧社走遍大江南北,用180多场义演换来一架战斗机捐给前线。她的唱腔既有女性的柔美,又带男儿的铿锵,正如她的人生:台上是替父从军的花木兰,台下是心怀家国的女丈夫。

洛阳老城茶馆里,90岁的王奶奶说起马金凤眼睛就发亮:马老师的穆桂英,那叫一个威风!这位豫剧帅旦开创者,把刀马旦的英气与青衣的端庄完美融合。她改良传统水袖,独创战旗舞,让《穆桂英挂帅》从河南唱到中南海。如今98岁高龄的她,依然会突然出现在戏校课堂,手把手教孩子们甩水袖的诀窍。

二、曲调里的百味人生

开封鼓楼夜市深处,有位卖杏仁茶的老人总爱哼《陈三两》。这是曲剧皇后张新芳的经典唱段。1956年,她在北京怀仁堂演出时,周恩来总理三次起身鼓掌。她把河南坠子融入曲剧,创造出张派哭腔,能把《秦香莲》唱得满场啜泣。晚年接受采访时,她摸着褪色的戏服说:戏比天大,可天大的戏也要人来传。

在许昌春秋楼前,每逢庙会必唱《收姜维》。这是越调大师申凤梅的代表作,她塑造的诸葛亮既有智者的从容,又带草根的诙谐。文革期间被下放农村,她偷偷用扁担当青龙刀,在打谷场上教年轻人唱《诸葛亮吊孝》。如今她的弟子们把越调唱到了巴黎歌剧院,谢幕时总要说:这是申老师教我们的身段。

三、薪火相传的守艺人

郑州戏曲学校的排练厅,总有个清瘦的身影在示范跪步。这是豫剧名家李树建,他主演的《程婴救孤》让豫剧首登百老汇。为练好僵尸倒绝活,他曾在水泥地上摔出脑震荡。疫情期间,他带着学生在抖音直播唱戏,最高同时在线30万人。有网友留言:原来豫剧不是爷爷奶奶的专利!

在信阳郝堂村的古戏台,90后姑娘陈欣欣正在教留守儿童唱《朝阳沟》。这个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的硕士,放弃省剧团编制回到家乡。她改编传统剧目,加入流行元素,把豫剧唱进乡村小学。孩子们说:欣欣姐唱的银环,比手机游戏有意思多了!

夜幕降临时分,郑州德化街的老戏园子又响起梆子声。台上水袖翻飞,台下喝彩连连。从常香玉到李树建,从城市剧场到乡间草台,河南戏曲的传承从未间断。这些艺术家们用生命诠释着: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,而是流动的黄河水,在代代传唱中奔涌向前。当年轻观众开始刷着抖音学戏腔,当豫剧韵白出现在流行歌曲中,我们仿佛看见,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正在云端颔首微笑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