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平原村:中原戏韵深处的活化石

北平原村:中原戏韵深处的活化石

黄河北岸的北平原村,一座看似寻常的华北村落,却在老辈人传唱的戏文里藏着中原戏曲的基因密码。村西头的老槐树至今挂着褪色的红绸,那是当年戏班子系下的吉祥结,见证着这个村庄绵延两百年的戏脉传承。

**梆子腔里的金戈铁马**

每月初七的集市日,村东打谷场上总会支起竹木戏台。八十岁的张铁山老人总爱裹着军大衣坐在条凳上,听他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河北梆子《辕门斩子》。苍劲的梆子声穿透晨雾,杨家将的忠烈故事在铜锤花脸的怒吼中苏醒,围观的庄稼汉们跟着跺脚叫好,谷场上的尘土都震起三寸高。

村里同乐班的当家须生王保成有手绝活,能在《蝴蝶杯》里连耍十八个鹞子翻身。他祖父当年挑着戏箱走遍冀南豫北,用一副铁嗓子换来铜喉王的美誉。如今戏箱里的蟒袍已褪成姜黄色,但描金绣银的针脚仍透着昔日光彩。

**月光下的评剧春秋**

秋收后的打麦场是评剧的天下。十里八乡有名的坤伶刘凤霞年轻时在唐山学过艺,如今带着村里的媳妇们排演《花为媒》。月光把麦秸垛照得雪亮,女人们水袖轻扬,把张五可的机敏聪慧唱得百转千回。场边纳鞋底的老太太们跟着哼春季里风吹万物生,针脚密密匝匝缝进几代人的记忆。

最让外乡人惊奇的是村里保留着坐台戏的老规矩。谁家老人做寿,就在院中摆上八仙桌,请来丝弦班子唱《空印盒》。胡琴咿呀声中,青衣的水袖拂过石榴树的枝桠,看客们嗑着瓜子品戏,仿佛时光倒流百年。

**戏脉不绝的守望者**

村小学的戏曲兴趣班每周三最热闹。退休教师李秀兰把评剧《小女婿》改编成童声版,孩子们戴着报纸糊的髯口满院子跑圆场。去年县里非遗普查,在张铁山家阁楼发现光绪年间的戏折子,泛黄的毛边纸上记着三十多出梆子戏的工尺谱。

眼下最让老艺人们发愁的是年轻人都进城务工了。但让人欣慰的是,去年大学毕业的周晓梅回村办起戏曲直播,用手机镜头带着网友看老艺人勾脸谱、听九旬琴师调弦。直播间里不断跳出打赏的礼物,老槐树下的戏台,正在数字世界里续写新的传奇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