忘词儿了?戏班里的扑旗学问可大了!
忘词儿了?戏班里的扑旗学问可大了!
戏台上一声苦哇——,台下老戏迷们正闭着眼打拍子,突然台上青衣一个倒字,满堂茶客的瓜子都不嗑了。在讲究一字千金的戏曲行当里,唱错词可不只是闹笑话这么简单,这背后藏着梨园行当里外人听不懂的切口。
**一、错词不是错**
北京前门外鲜鱼口的老戏迷都记得,光绪年间广和楼有出《玉堂春》,演到十六岁开怀是那王公子时,名角突然将王公子唱成了李公子。台下顿时炸了锅,茶碗盖叮当乱响。班主却站在台帘后抚掌大笑:妙哉!这出戏该叫《错配姻缘》了。原来在梨园行里,演员临场改词有个雅称叫扑旗,原是武戏中耍旗子失手的术语,后来引申为即兴发挥。
**二、错出个门道**
上海天蟾舞台的周信芳有次演《徐策跑城》,本该唱湛湛青天不可欺,他偏要改成朗朗乾坤有公理。第二天小报上说这是麒老牌讽刺时局,其实那天周老板是真忘词了。不过老戏迷们反而把这版唱词传了二十年,直到现在上海票友还管这段叫周氏跑城。在讲究程式的戏曲行当里,这种无心插柳的扑旗倒成了角儿们展现功力的试金石。
**三、错里藏春秋**
天津劝业场的戏单上,常有《三岔口》标着带扑旗的特别场次。老观众都知道,这是要看任堂惠与刘利华摸黑对打时,武生会不会故意失手露个破绽。据说当年杨小楼在此演《长坂坡》,赵云念白时把曹营说成汉营,台下叫好声反倒掀了屋顶——观众当他是故意反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。这种将错就错的智慧,倒比原词更见功力。
戏台如人生,哪能处处按着本子来?那些流传百年的扑旗典故,恰恰见证着戏曲艺术在严苛传承中的灵动生机。下次在剧场里听见演员错词,不妨细品其中滋味,说不定正撞见一段即将诞生的梨园佳话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