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人骨子里的戏瘾:田间地头都是戏台子
河南人骨子里的戏瘾:田间地头都是戏台子
梆子一响,浑身发痒,这句河南老话道出了中原大地与戏曲的不解之缘。在河南农村,谁家要是唱大戏,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必得揣着馒头咸菜赶场,板凳能从戏台前排到麦秸垛。这里的老百姓把看戏称作吃戏,锣鼓家什一开场,连空气里都飘着胡辣汤味的戏瘾。
一、土里长出来的戏码
河南戏曲的根扎得深。北宋年间,开封的勾栏瓦舍里就孕育出中国最早的市民戏剧。明末清初,梆子腔顺着黄河水在豫东平原落地生根,庄稼汉们把锄头往地头一插,张口就是刘大哥讲话理太偏。这种从泥土里长出来的艺术,唱词里带着麦苗的清香,道白里掺着黄河的泥沙。
豫剧、曲剧、越调三大剧种各显神通:豫剧的梆子敲得震天响,曲剧的曲胡拉得人心颤,越调的吹腔能把人眼泪吹出来。《花木兰》里替父从军的豪气,《卷席筒》中小仓娃的悲鸣,《李天保吊孝》的黑色幽默,戏文里写满河南人的精气神。老辈人常说:三天不吃馍,也要看看崔兰田的戏。
二、戏比天大的活法
在河南,戏台不分高低。专业剧团在城里演《程婴救孤》,草台班子在村头唱《小二姐做梦》。田间地头随时能开戏:老大爷锄地哼着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,大妈们纳鞋底也要对唱《朝阳沟》选段。就连红白喜事都要请戏班子,结婚唱《抬花轿》,白事唱《大祭桩》,戏文里藏着河南人的人生百味。
四功五法的讲究透着中原文化的厚重。老艺人们说:唱戏要带韵,就像喝胡辣汤得配水煎包。豫剧五大流派的唱腔各有绝活:崔派哭腔能让人肝肠寸断,常派花腔听得人浑身起栗。曲剧名家海连池演《卷席筒》时,一个苍娃跪倒泪汪汪的拖腔,能把台下老太太的帕子哭湿半条。
三、老戏新唱的烟火气
新时代的河南戏曲没躺在功劳簿上。豫剧现代戏《焦裕禄》用传统唱腔演绎当代公仆,催泪程度不输老戏;曲剧《鲁镇》让鲁迅笔下的人物唱起了河南调。年轻演员玩起抖音直播,老戏迷发现《穆桂英挂帅》也能用戏腔RAP来唱。
在郑州人民公园,戏迷自发组织的地摊戏班天天开锣。拉弦子的可能是退休教师,唱须生的或许是卖烩面的老板。有次下大雪,台下的雪人堆得比戏台还高,台上的老生照旧唱着数九寒天大雪降,这场面比任何舞台艺术都来得真切。
河南戏曲就像黄河岸边的老槐树,看着粗糙,内里却藏着千年文脉。当城市剧场的幕布落下,乡间戏台的汽灯亮起,那些带着泥土味的唱腔依然在星空下流转。这不是阳春白雪的艺术,而是中原百姓过日子的方式,是刻在基因里的文化记忆。正如一位老戏迷说的:河南人血管里流的不是血,是梆子腔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