砀山梨园春秋:一腔一调总关情

砀山梨园春秋:一腔一调总关情

宿州砀山,这座因酥梨名扬四海的皖北古城,每当春风拂过万亩梨园,雪白的花海间总会飘来悠扬的戏曲唱腔。在这片浸润着千年文化积淀的土地上,戏曲演员们用生命延续着古老艺术的脉动,将乡音乡情融入每一声唱念做打。

一、梨园深处有人家

砀山老戏楼的青砖黛瓦间,总能看到张玉兰清晨练功的身影。这位年过六旬的泗州戏传承人,每日坚持对着梨树林吊嗓子。清晨的露水沾湿她的水袖,婉转的《拾棉花》唱段在梨园回荡:三月里来梨花开,白茫茫一片似云彩...她的唱腔里带着特有的沙哑音色,这是三十年前在露天戏台冒雪演出落下的病根,却意外成了辨识度极高的艺术特色。

在程庄镇文化站,32岁的王振华正在指导少年戏班。这位砀山梆子戏新秀独创的梨花腔,将传统梆子唱法与当地民歌巧妙融合。去年重阳节庙会上,他领衔的现代梆子戏《梨乡新曲》连演七场,观众席上的老戏迷拍着大腿叫好:这后生把老调唱出了新味道!

二、戏台春秋代代传

砀山戏曲学校的排练厅里,73岁的李凤鸣正在纠正学员的身段。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,他将毕生总结的三节六合表演体系编成口诀:眼随手动,腰随步转,气沉丹田声自远。去年他带着弟子复排失传多年的《砀山古韵》,在省戏曲汇演中摘得最佳传统剧目桂冠。

在唐寨镇古戏台,每逢农历三月三的梨花节,总能看到三代同台的盛景。84岁的陈桂芳老人携女儿、外孙女同唱《穆桂英挂帅》,祖孙三代的唱腔穿越时光在此交汇。台下看戏的乡亲们说:听着陈家班的戏,就像看见咱砀山梨树,老枝新花都精神。

三、守艺人的苦乐年华

周楼村的周建国在自家小院搭建了家庭剧场,每逢农闲便组织票友排戏。这个开拖拉机的庄稼汉,把田间劳作的场景编成小戏《梨园春早》,用锄头当道具,用方言插科打诨,逗得十里八乡的乡亲笑中带泪。他说:戏就是咱庄稼人的日记本,唱着今天的故事,记着祖辈的魂。

在砀山新落成的戏曲博物馆里,陈列着三十多位民间艺人的口述史影像资料。他们中有人曾在破庙里点油灯教戏,有人用卖梨的钱购置戏装。馆长指着一件补丁摞补丁的蟒袍说:这些针脚里缝着艺人对戏曲的痴心,比任何华服都珍贵。

夜幕降临,黄河故道边的露天戏台又亮起灯火。台上水袖翻飞,台下梨枝轻摇,百年前的唱腔与今人的掌声在星空下共鸣。这些扎根乡土的戏曲演员,用生命守护的不只是传统艺术,更是流淌在砀山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。当梨花再度绽放时,那穿越时空的曲调,依旧会在梨乡大地上生生不息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