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韵悠长,哪出戏最会唱?

戏韵悠长,哪出戏最会唱?

隔壁王奶奶天天在家哼戏,那嗓子亮得能震碎玻璃杯!朋友边喝茶边感慨。这句话倒让我想起个趣事——去年在苏州园林听昆曲,台上水袖刚甩开,后排老爷子突然中气十足地跟唱起来,惊得前排游客手机都摔了。中国戏曲三百余种,要论唱功见长的角儿们,还真得掰扯掰扯。

一、昆曲:水墨丹青里的雅音

六百年前的苏州拙政园里,文人们摇着折扇品评的水磨调,如今依然在江南水乡流淌。昆曲讲究一字三叹,《牡丹亭》里杜丽娘那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每个字都要在舌尖转上三圈。笛师手持曲笛随腔走韵,演员运气时讲究气沉丹田,这功夫没十年下不来。前年在北京看《长生殿》,杨贵妃醉酒时的【山坡羊】,那颤音真像春风拂过柳梢,听得人骨头缝里都发酥。

二、京剧:戏台上的交响乐

西皮二黄一响,就知道要唱大戏了。梅兰芳先生当年在《贵妃醉酒》里设计的【四平调】,把杨玉环的哀怨唱得百转千回。程砚秋的程腔更绝,《锁麟囊》里那段【二六板】,听着像山涧清泉叮咚响。有回在长安大戏院听《空城计》,诸葛亮摇着羽毛扇唱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,那个人字拖腔足足二十秒,台下叫好声差点掀了屋顶。

三、越剧:江南烟雨酿的女儿红

绍兴黄酒般绵柔的越剧调门,最擅长讲才子佳人的故事。《梁祝》里十八相送的唱段,尹桂芳当年用尹派唱法处理,把祝英台的机灵劲儿拿捏得恰到好处。去年在杭州宋城看《红楼梦》,王文娟的关门弟子唱黛玉焚稿,那气若游丝的悲音,真叫听者落泪。越剧旦角的假声运用堪称一绝,像用丝绸裹着珍珠往你耳朵里滚。

去年在洛阳关林庙会听豫剧,台上老生一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,震得香炉里的灰都跳起来;转头在成都茶馆听川剧高腔,那帮腔的哟喂声能在脑仁里绕三圈。说到底,戏曲的会唱不在嗓门大小,而在如何把千年故事酿成醉人的腔调。下次再听见谁家窗口飘出戏韵,不妨驻足细品——那抑扬顿挫里,藏着的可是老祖宗留下的声音密码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