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河南戏台上那一嗓子唱出中原人的精气神》
《河南戏台上那一嗓子唱出中原人的精气神》
六月的晌午,豫北某村古戏台下挤满了人。老榆树筛下的光斑里,七旬老艺人张保山抖开绛红水袖,一声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破空而起,戏台下嗑瓜子的老少爷们齐刷刷挺直了腰板。这个画面,正是河南戏曲最鲜活的注脚——那些直击心扉的唱腔,从来不是戏楼高阁里的阳春白雪,而是流淌在中原百姓血脉里的生命咏叹。
**一、泥土里长出来的腔调**
在许昌禹州的老窑厂,拉坯师傅哼着曲剧《陈三两》的调子给泥胎塑形。河南戏曲的唱腔就像这窑变万钧的钧瓷,经千年窑火淬炼出独特韵味。豫剧的祥符调带着开封皇城的雍容,曲剧的大调曲子裹挟着洛阳牡丹的馥郁,越调的九腔十八调则藏着伏牛山民的山野之气。老艺人们常说:唱豫剧要像端着碗胡辣汤,滚烫浓烈;哼曲剧得似舀勺浆面条,绵长醇厚。
**二、戏文里的中原密码**
在豫西山区,至今保留着唱堂会解心结的习俗。谁家婆媳不睦、邻里纠纷,不找村委找戏班。豫剧《打金枝》里公主驸马的家长里短,曲剧《风雪配》中小姐丫鬟的主仆情谊,戏文里藏着的处世哲学,比任何调解技巧都管用。巩义康百万庄园的老门楼上,至今能看见民国戏班留下的楹联:演尽古今离合事,唱出天地正气歌。
**三、新老戏骨的薪火相传**
90后豫剧演员李朋杰在抖音直播《穆桂英挂帅》,屏幕那头跟着哼唱的不仅有银发戏迷,还有刷着666的00后。在周口淮阳太昊陵庙会上,非遗传承人王红丽带着徒弟们创新豫剧快闪,把传统《七品芝麻官》唱成了rap版。这些年轻面孔在坚持吐字重如锤,行腔轻似羽的老规矩时,也给戏台添上了街舞元素的翎子功。
夜幕降临,郑州如意湖畔的现代剧院里,新编豫剧《大河安澜》正在上演。当主演汪荃珍唱到黄河水九曲十八弯,弯弯都是咱的家常饭时,台下观众不约而同打起拍子。这一刻,古老的梆子腔与都市的霓虹光影水乳交融,印证着河南戏曲从未褪色的生命力——它既是田间地头的泥土芬芳,也是时代浪潮中的文化灯塔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