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台上咿呀婉转的曲调,到底该怎么称呼?

戏台上咿呀婉转的曲调,到底该怎么称呼?

街头巷尾的戏台前,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:这唱的是哪首歌?真好听!问者未必是年轻人,听戏多年的老戏迷也会对某些曲调产生困惑。戏曲艺术传承千年,那些萦绕耳畔的旋律,我们究竟该如何准确称呼?

一、戏曲选段不是歌曲

在西安易俗社的露天戏台前,青衣的水袖翻飞间,一段《锁麟囊》的春秋亭外风雨暴让观众如痴如醉。这时若有年轻人拿出听歌识曲软件,得到的只会是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。戏曲选段与流行歌曲有着本质区别,它们是程式化的声腔艺术,每个行当都有特定的发音方式和旋律走向。京剧西皮二黄的板式变化,昆曲水磨腔的婉转悠长,秦腔苦音腔的苍凉悲怆,这些经过千锤百炼的唱腔体系,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因库。

老票友张先生回忆:五十年代在长安大剧院学戏,师父教的第一课就是分清楚'唱段'和'歌曲'。'游园惊梦'是折子戏里的套曲,'夜深沉'是曲牌名,这些都不能简单称作'歌'。这种认知差异,恰恰折射出传统艺术在当代传播中面临的困境。

二、识曲如同解密码

去年河南卫视《梨园春》节目现场,一位00后选手准确报出《徐策跑城》中高拨子唱腔的来历,赢得满堂喝彩。识别戏曲选段需要掌握独特的密码本:首先要分辨剧种,黄梅戏的清新质朴与粤剧的华丽婉转判若云泥;其次要听懂行话,净角的炸音、旦角的小嗓各具特色;最后要熟悉剧目,知道《牡丹亭》的皂罗袍对应游园,《白蛇传》的断桥必唱小青妹且慢举龙泉宝剑。

北京戏曲职业学院的王教授建议:年轻人可以从短视频平台上的戏曲片段入手,配合弹幕里戏迷的科普,逐渐积累知识。就像拼图游戏,积累的碎片越多,越能拼出完整的艺术图景。

三、当古老旋律遇见现代音符

苏州评弹团的青年演员最近尝试将《秦淮景》改编成电子音乐,在livehouse演出时引发轰动。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,恰是文化血脉的延续。李玉刚的《新贵妃醉酒》糅合梅派唱腔,霍尊的《卷珠帘》化用昆曲念白,这些成功的案例证明:古老艺术完全可以在当代找到知音。

在杭州运河边的小茶馆里,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银发老人轻打着拍子,对面坐着戴耳机的年轻人,手机里播放着同样的《梨花颂》。传统与现代的界限在此消融,那些曾被称作老古董的旋律,正以全新的方式叩击着时代的心弦。

当我们再听到戏台上动人的唱段,不必纠结于它是不是歌。那些穿越时空的旋律,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声音密码,是刻在文化基因里的记忆符号。下一次驻足戏台前,或许可以轻声问一句:劳驾,这段西皮流水是哪出戏里的?这跨越代际的对话,本身就是最美的文化传承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