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戏台下的烟火气:东北地方戏里藏着多少人情冷暖?

老戏台下的烟火气:东北地方戏里藏着多少人情冷暖?

在松花江边的屯子里,每逢红白喜事,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十里八村的乡亲们踩着厚厚的积雪赶来,把临时搭起的戏台围得水泄不通。台上的唢呐声穿云裂石,旦角的碎步在冰天雪地里扬起细碎的雪沫,台下的大爷大娘们跟着梆子声打着拍子,眼眶里噙着热乎的泪花。这些浸润着黑土地气息的唱腔,正是东北人用生命酿出的戏曲百味。

**一、土炕上长出的戏台子**

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辽西走廊,走街串巷的蹦蹦戏班子踩着冻得梆硬的土路,把戏文唱进了千家万户。老艺人赵连喜至今记得师傅说过:咱这戏是土坷垃里蹦出来的金疙瘩。没有华丽的戏服,一副竹板就是全部家当;不讲究文雅的唱词,田间地头的俏皮嗑张口就来。当《包公赔情》里黑老包的唱腔在雪夜里炸响,连屋檐下的冰溜子都跟着打颤。

**二、戏文里的人生百态**

在松原市查干湖畔,七十岁的王桂兰大娘能完整背出《冯奎卖妻》的十八个唱段。正月里来正月正,家家户户挂红灯,这段带着哭腔的【红柳子】调,唱尽了灾荒年月里夫妻生离死别的辛酸。而在《回杯记》的花园会一折中,张廷秀与王二姐重逢时的【三节板】,又让无数观众在泪水里品出了苦尽甘来的甜。

**三、雪地里开出的新枝**

长春大戏院的后台,90后演员李雪正在给水袖缀上LED灯带。这个吉剧科班出身的姑娘说:老辈人唱《燕青卖线》用真扁担,我们改成了荧光棒。当传统【柳调】遇上电声乐队,当《桃李梅》的故事被搬进直播间,新一代艺人正在冰天雪地里浇灌着戏曲的新苗。去年腊月,他们在长白山下的温泉小镇连演三十场,场场爆满的掌声融化了屋檐下的冰棱。

戏台上的竹板声依旧清脆,那些浸润着高粱酒香的唱腔,正在黑土地上生长出新的年轮。当城市剧场的追光灯亮起,当手机屏幕里的戏迷刷起弹幕,这些从土炕上走出来的戏曲,依然带着关东人特有的豁达与热忱,在时代的北风里倔强地生长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