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梆子一开腔,听得人魂儿都晃荡——河南戏为啥这么得劲?
河南梆子一开腔,听得人魂儿都晃荡——河南戏为啥这么得劲?
天刚擦亮,豫东平原的土路上就传来咣咣的梆子声。赶集的汉子们把自行车往树上一靠,顺着声儿钻进戏台子底下。台上的老生甩着髯口一个亮相,台下立即炸开好!的喝彩。河南人听戏不叫听戏,叫过瘾,那份酣畅淋漓的痛快劲儿,全在这得劲二字里了。
一、土坷垃里长出的金嗓子
黄河水裹着黄土,浇灌出河南人特有的铁嗓子。豫剧老艺人常说:唱戏要像啃硬面馍,得用后槽牙使劲。这话不假,豫西调讲究靠山吼,一声辕门外三声炮能震得树叶子扑簌簌往下掉。当年常香玉在朝鲜战场慰问演出,不用扩音器,愣是让三里地外的战士都听得真真儿的。
这土腥味儿十足的唱腔里,藏着中原百姓的生存智慧。《卷席筒》里苍娃的哭腔,能把人肠子都揉碎了;《七品芝麻官》的诙谐念白,逗得人前仰后合。最绝的是旦角的喷口,像开封灌汤包似的,字字带汤带水。《对花枪》里姜桂枝一声老身家住南阳地,九个字转七个弯,听得人骨头缝里都酥酥的。
二、梆子声里的千年密码
在浚县古庙会上,八旬老艺人敲着枣木梆子唱起了《桃花庵》。观众里三层外三层,卖油茶的支起板凳当戏票。这场景,和北宋《东京梦华录》里记载的勾栏瓦舍何其相似?河南戏曲就像活着的文物,藏着中原文化的基因密码。
洛阳关林庙前的戏台,石柱上还留着清代戏班刻的水牌。巩义康百万庄园的砖雕戏文,把《西厢记》定格在青砖之上。更妙的是戏曲里的方言古语,夜个(昨天)、恁(你们)这些土话,活脱脱是从《诗经》《楚辞》里蹦出来的活化石。
三、新时代的梆子声更脆生
郑州德化街的茶馆里,90后姑娘用戏腔翻唱流行歌曲,弹幕刷满美滴很。开封清明上河园实景演出《大宋·东京梦华》,让豫剧穿上了全息投影的外衣。但最动人的还是乡间戏班:卡车改装成的流动舞台,LED屏映着XXX剧团祝老少爷们身体健康,台上的水袖却依旧甩得虎虎生风。
在禹州神垕古镇,烧窑的匠人一边拉坯一边哼着《程婴救孤》。那些沾着窑灰的唱腔,和钧瓷窑变一样不可捉摸。有个烧窑的把式说得好:戏是土里长出来的,就像咱的钧瓷,越老窑变越漂亮。
当夕阳把黄河水染成金红色,岸边的戏台又亮起了灯。梆子声混着涛声,惊飞一群白鹭。台下嗑瓜子的大娘跟着哼唱,眼角的皱纹里都是戏。这绵延千年的梆子腔,早和黄河水、黄土地酿成了陈年老酒,咂一口,那叫一个得劲!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