潜江戏韵:水乡深处的婉转与铿锵
潜江戏韵:水乡深处的婉转与铿锵
汉水之滨的潜江,自古便是楚文化浸润的水乡明珠。这座江汉平原腹地的城市,不仅以小龙虾闻名遐迩,更滋养着独特的戏曲文化。当夜幕降临时,老戏台的雕花木窗里飘出的悠长唱腔,讲述着这片土地最动人的故事。
一、草台班子的泥土芬芳
潜江的田间地头,至今仍活跃着二十余个民间戏班。这些扎根乡土的表演团体,保留着最原汁原味的演出形态。在洪家村的百年老戏台上,老艺人李传喜手持三尺渔鼓,唱起《双撇笋》里的月儿弯弯照田埂,婉转的拖腔里带着江汉平原特有的水润。这种被称为打锣腔的唱法,源自渔民劳作时的即兴哼唱,尾音总带着波浪般的颤动。
花鼓戏《站花墙》的表演现场,旦角踩着碎步绕场三周,绣鞋在青石板上踏出清脆的节奏。这种踩地盘的程式动作,暗合潜江人围垸造田的生存智慧。演员手中的红绸忽而化作待嫁女儿的红盖头,转瞬又变成新妇汲水的吊桶,道具转换间尽显民间智慧。
二、水袖翻飞间的百年传承
在龙湾镇章华台遗址旁,考古发现的楚国乐俑印证着这片土地的戏曲基因。潜江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严祖斌的工作室里,两千余件清代皮影珍品静静陈列。这些用江汉青牛皮制成的影人,在灯光下透出琥珀般的光泽,老艺人手指翻飞间,影窗上便上演着《杨家将》的忠烈传奇。
江汉平原特有的三棒鼓技艺,将杂耍与说唱完美融合。64岁的艺人张德安能将三根嵌着铜钱的木棒抛接成流动的光环,口中《逃水荒》的唱词字字泣血,重现1935年汉江决堤时先辈的苦难记忆。这种濒临失传的技艺,如今在潜江非遗馆里得到重生。
三、古韵新声的时代对话
潜江剧院排练厅里,90后演员陈思敏正在排练新编花鼓戏《虾乡情缘》。传统高腔与现代电声音乐的碰撞,演绎着小龙虾养殖户的创业故事。舞台背景采用全息投影技术,将百里长渠的波光粼粼搬上戏台,老票友们惊奇地发现,熟悉的乡音竟能讲述如此鲜活的时代故事。
在曹禺祖居的戏迷茶座,每周日的戏曲票友会总是座无虚席。退休教师王慧兰用智能手机直播着《秦香莲》选段,抖音直播间里瞬间涌入上千点赞。古老的唱腔乘着电波穿越时空,戏台下的白发翁媪与屏幕前的年轻观众,共享着同一种文化基因的脉动。
当汽笛声掠过汉江水面,潜江的戏台永远亮着温暖的灯火。这里既有渔鼓声声唤醒的千年记忆,也有电子琴伴奏的创新旋律。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,潜江戏曲就像汉江畔的芦苇,既深深扎根于水土,又向着天空不断生长。这座城市的戏曲图谱,正以最鲜活的方式续写着楚文化的当代篇章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