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戏曲界的小精灵:他们如何用童声传承千年国粹》

《戏曲界的小精灵:他们如何用童声传承千年国粹》

红脸的关公战长沙——稚嫩的童音在古戏楼回荡,十岁的周子墨身着改良版靠旗,一板一眼地表演着京剧《定军山》。台下的小观众们目不转睛,随着黄忠的唱词摇头晃脑。这些能用童声精准演绎戏曲唱段的孩子们,在梨园行当里有个特别的称谓——儿戏演员。

不同于成人戏曲演员,儿戏讲究三分形七分趣。北京小梨园少儿京剧团的张团长透露,他们给传统蟒袍裁去三十厘米下摆,在髯口里暗藏吸管水袋,孩子们练功出汗多,改良戏服既保持传统韵味又保证安全。7至12岁的黄金训练期里,小演员们要完成唱念做打四门功课,每周20小时的训练强度堪比专业运动员。

在江南水乡,昆曲传承人陆明华独创童声转音法。她发现儿童声带更适合表现昆曲的水磨腔,将《牡丹亭·游园》的皂罗袍唱段降调处理,保留婉转韵味的同时减轻声带负担。现在苏州有37所小学开设昆曲兴趣班,孩子们用吴侬软语唱曲牌,比流行歌曲还受欢迎。陆老师边说边展示学生录制的《清平乐》短视频,获赞超百万。

这些小戏骨的表演绝非简单模仿。去年豫剧童声版《花木兰》巡演时,9岁的主演陈乐乐在谁说女子不如男唱段中加入现代街舞元素,赢得满堂喝彩。传统不是标本,要让老戏长出新的枝芽。该剧导演王振华如是说。他们团队开发的戏曲手游《梨园闯关》,已吸引30万青少年注册学习戏曲知识。

据中国戏曲学院最新统计,全国注册少儿戏曲社团达2100余家,5年间增长400%。这些穿行在古老戏台与现代剧场之间的文化小信使,正用童真童趣架起传统艺术与新时代的桥梁。当8岁的川剧小演员李萌萌在变脸瞬间露出HelloKitty脸谱时,观众席爆发的欢笑与掌声,或许就是传统文化最鲜活的传承密码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