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戏曲里的烟火气:那些唱响饭馆兴隆的经典调子》
《戏曲里的烟火气:那些唱响饭馆兴隆的经典调子》
好嘞您呐!楼上雅座一位——
未见人影,先闻堂倌拖着长调的吆喝。老北京茶汤李的木头门帘一掀,正巧迎上《四进士》里宋士杰的唱段:人生在世如春梦,且自开怀饮几盅。跑堂的拎着铜壶穿梭在八仙桌间,食客们就着皮黄声下酒,仿佛碗里的卤煮都浸透了戏文里的烟火气。
民间艺人最懂食客心思。川渝码头的老茶馆里,变脸艺人演到《醉打金枝》时总要改词:闻香下马非醉也,知味停车是馋人。竹椅上的茶客们心领神会,转头就多点两笼钟水饺。山西梆子班常在晋商大院唱堂会,《打金枝》里驸马爷的唱词被改成:八珍玉食宴宾客,财源广进通四海,东家听得眉开眼笑,赏钱都多封两成。
江南水乡的评弹雅集别有风味。吴侬软语唱《珍珠塔》选段,老琴师信手把方卿得中状元归改成方家酒楼客满堂,临河酒家的雕花窗里顿时飞出阵阵叫好。跑堂的适时端上蟹粉小笼,蒸笼掀开的热气混着三弦声,竟比广告招牌还招人。
老辈人说这叫口彩戏。天津卫的相声园子隔壁,卖煎饼果子的摊主晨起开张,总要放段《龙凤呈祥》:吉日良辰当欢笑,高朋满座乐逍遥。油锅里滋啦作响的煎饼,倒像是给赵云接亲的锣鼓点打拍子。有食客打趣:您这面糊里怕是揉了戏文?摊主麻利地铲起煎饼:可不,吃了咱家饼,保您今儿办事比赵子龙娶亲还顺当!
这些浸着油盐酱醋的戏文,比任何广告都来得真切。成都宽窄巷子的火锅店最懂其中门道,请来金钱板艺人驻场。竹板脆响中,传统段子《秀才过沟》被改成《食客涮锅》:毛肚要七上八下,鸭肠需三提三放...外地游客举着筷子学节奏,不知不觉又多烫了两盘黄喉。
如今玻璃幕墙的饭店里,这些带着灶台温度的戏文仍在传唱。苏州观前街的老字号面馆,跑堂的仍是二十年前那位,白毛巾往肩头一搭,张口就是评弹韵白的红汤面来哉——。柜台后的老板娘抿嘴一笑,这声拖腔,可比扫码点餐的叮咚声暖人脾胃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