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亢入云处,余音绕梁时——细数戏曲中那些“高音担当”
高亢入云处,余音绕梁时——细数戏曲中那些“高音担当”
戏台上,一袭红衣的穆桂英执鞭亮相,一声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直冲云霄,剧场最后一排的观众都能感受到声浪的震颤。这极具穿透力的高音,正是河南豫剧最鲜明的印记。在中国戏曲百花园中,多个剧种都以独特的高音技法惊艳世人,今天我们就来细数这些戏曲界的高音担当。
**一、梆子声声裂金石**
梆子腔系的剧种堪称戏曲界的高音王者。河北梆子演员在演唱时,常将气息顶至头腔共鸣,配合梆子击节的节奏,声如裂帛。老艺人传授技艺时有个形象说法:唱戏得把声音往枣核尖上顶,这种发音方式使《大登殿》中王宝钏的十三咳唱段,每声叹息都带着穿云裂石的力道。
秦腔则讲究吼的功夫,八百里秦川的黄土高坡上,艺人需用真声将唱腔送出数里。西安易俗社保留的《周仁回府》古本唱腔中,周仁哭墓时连续九个哎呀的甩腔,一浪高过一浪,将西北汉子的悲怆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**二、南国清音透云霄**
南方剧种的高音另有妙趣。川剧高腔的帮、打、唱体系中,帮腔艺人常在台侧用假声翻高八度,与主演的唱腔形成立体声效。《白蛇传》中青儿与白素贞的游湖对唱,帮腔的哎呀呀如穿林乳燕,在真声与假声的交替中营造出空灵意境。
越剧尹派小生的龙调更是高音绝活。尹桂芳在《何文秀·哭牌》中独创的四工调唱法,通过控制喉头肌肉将音域提升到HighC以上,却仍能保持音色的圆润清亮,仿佛山涧清泉跃过悬崖仍不改澄澈。
**三、高音背后的功夫**
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高音背后,是演员们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的苦功。豫剧大师常香玉年轻时每天对着一碗水练声,要求唱到水纹震动而不溅出;昆曲名家俞振飞为练就水磨腔,常在太湖边迎风演唱,让声音与波涛共振。
科学发声与传统美学在戏曲高音中完美融合。京剧程派唱腔的脑后音技法,实则是运用头腔共鸣增强高频泛音;评剧的云遮月唱法,则是通过声带边缘振动产生金属质感的假声。这些历经千锤百炼的发声技巧,让戏曲高音既有物理的穿透力,更具艺术的感染力。
当剧场灯光渐暗,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淬炼出的高音,依然能穿透时空,激荡人心。这或许就是传统戏曲的魅力——用最原始的人声,唱出最动人心魄的文化基因。下次走进剧场,不妨细细品味这些精妙的高音艺术,感受中华戏曲的声腔之美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