唱歌的人唱的戏曲叫什么

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?在茶馆听戏时,被台上演员婉转的唱腔吸引,却说不清这究竟属于哪个剧种;在电视里看到戏曲节目,明明觉得曲调耳熟,却总想不起该怎样称呼这种表演形式。那些用独特方式唱歌的戏曲演员,他们的表演到底该怎样准确称谓?

在江南水乡的昆曲戏班后台,老艺人会告诉你这叫水磨调。苏州方言特有的吴侬软语,经过六百年打磨,每个字音都像被流水冲刷过的鹅卵石般圆润。明代魏良辅改良后的昆山腔,讲究转音若丝的细腻,演员们称为拍曲,一个拍字道尽曲牌体戏曲的韵律精髓。

北方的京剧戏班里,老生们管自己的唱段叫西皮流水。梆子腔演变而来的西皮调高亢激越,二黄腔则如泣如诉,两种声腔在胡琴伴奏下交织出独特的戏剧张力。程砚秋创程派唱腔时,为突出幽咽婉转的特点,特意在传统唱法中加入脑后音技法,这种独特的发声方式让戏迷们一听便知是程腔。

在闽南地区的歌仔戏戏班,老艺人会神秘地告诉你他们在唱七字调。这种源自锦歌的曲调,每句七字,押韵方式暗合闽南语特有的声调韵律。上世纪三十年代,名伶赛月金改良的都马调风靡台湾,至今仍是歌仔戏的标志性唱腔。

秦腔演员把他们的演唱称作吼戏。站在黄土高原的戏台上,一声祖籍陕西韩城县能穿透三里地,这种源自周秦的古老唱法,需要调动丹田之气,让声音带着黄土的颗粒感。老戏迷说,听秦腔要品那个挣破头的劲,那是生命最本真的呐喊。

当越剧演员说起尺调腔,眼睛会发亮。1943年袁雪芬在《香妃》中创新的这种唱腔,把江南小调的婉约发挥到极致。四工调的明快,弦下调的哀怨,不同板式的转换间,一个眼神就能带出千回百转的情思。

这些生动的专业称谓,承载着每个剧种独特的文化基因。下次再听到戏台上的演唱,不妨细品其中的门道——那可能是川剧的高腔在云端缭绕,或是豫剧的祥符调在中原大地回响,又或者是黄梅戏的花腔在皖南山水间流转。每一段唱腔都是穿越时空的文化密码,等着知音人来破译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