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上唱尽悲欢事戏韵千年有传人——细数戏曲界那些唱功了得的角儿
台上唱尽悲欢事戏韵千年有传人——细数戏曲界那些唱功了得的角儿
戏台上一声清音起,台下观众便知是角儿登场。戏曲行当讲究千斤念白四两唱,能凭一副好嗓子在梨园行立足的,那都是祖师爷追着赏饭吃的真功夫。且不说百年前的同光十三绝,单说当代戏曲舞台上,就有这么几位让人一听开腔就挪不开步的金嗓子。
一、京剧里的天籁之音
梅兰芳先生创立的梅派唱腔,至今仍是旦角艺术的巅峰。当代梅派传人中,李胜素的嗓音清越如空谷幽兰,她在《贵妃醉酒》中一段海岛冰轮初转腾,能将杨玉环的醉态愁情唱得百转千回。老生行当的于魁智,一开口便是金石之音,他在《四郎探母》中的叫小番高腔,连专业票友都叹服其气息之稳。
坤生王珮瑜的声线更是妙绝,既保有女声的清亮,又透出老生的苍劲。她在《搜孤救孤》里演绎程婴,一段反二黄唱得满堂喝彩,连老戏迷都说这嗓子,搁在民国也是头牌。
二、地方戏中的百灵鸟
越剧宗师袁雪芬创立的袁派,讲究声随情走。方亚芬在《祥林嫂》中的问天唱段,悲音穿云裂帛,把旧时代女性的苦楚唱得入木三分。茅威涛在《陆游与唐琬》中的尺调弦下腔,婉转处似春水潺潺,高亢时如裂帛惊雷。
黄梅戏名角韩再芬,在《女驸马》中真假声转换如行云流水。她独创的韩派唱腔,既保留黄梅调的泥土芬芳,又融入现代声乐技巧,一句为救李郎离家园能让剧场瞬间沸腾。
三、当代戏曲的新声代
昆曲名家张军,在《牡丹亭》中演绎柳梦梅,将水磨调的婉约与当代审美完美融合。他改良的懒画眉唱段,既不失古韵,又添几分潇洒。京剧青衣窦晓璇,在程派《锁麟囊》里展现的脑后音功夫,让年轻观众惊叹传统唱腔竟能如此空灵。
这些角儿们在坚守本剧种特色的同时,也在探索新的表达方式。上海京剧院的傅希如将RAP融入传统唱腔,豫剧新秀吴素真用气声唱法演绎崔莺莺,都在证明着传统戏曲的无限可能。
戏台大幕开合间,一代代戏曲演员用嗓子书写着文化传承。从梅兰芳蓄须明志到当代演员抖音传艺,变的只是传播方式,不变的是那穿透时空的戏韵。当年轻观众跟着手机里的戏腔歌曲打拍子时,或许正是这些金嗓子的新传奇开端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