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戏曲遇上合唱:跨界融合的戏歌如何破圈?
当戏曲遇上合唱:跨界融合的戏歌如何破圈?
在人民大会堂的穹顶之下,百人合唱团齐声唱响《穆桂英挂帅》选段,高亢的梆子腔与磅礴的和声交织,让传统戏曲迸发出前所未有的震撼力。这种将戏曲唱腔与现代合唱技法结合的创新形式,正以戏歌之名在文艺界掀起跨界风潮。
一、千年古韵的新生
中国戏曲自宋元时期形成完整体系,六百多个地方剧种各具特色。京剧大师梅兰芳曾尝试在《天女散花》中加入交响乐伴奏,开创戏曲革新先河。2010年京剧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后,创作者们开始思考:如何让阳春白雪的戏曲艺术走进现代生活?
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李涛指出:戏曲的板腔体与西方和声体系看似水火不容,实则存在共鸣空间。实验团队发现,昆曲的水磨腔能与复调音乐完美契合,越剧的吟诵调适合改编为无伴奏合唱,这种发现催生了戏歌这一新艺术形态。
二、唱腔里的化学效应
在杭州大剧院上演的《牡丹亭》合唱版中,女高音声部演绎杜丽娘的婉转唱腔,男低音声部模拟戏曲武场的锣鼓节奏,四个声部构建出立体的戏曲时空。指挥家陈钢说:合唱团既要是戏班,又要是交响乐团,每个声部都要掌握戏曲的咬字归韵。
这种改编绝非简单叠加。京剧《智取威虎山》合唱版改编时,作曲家保留了西皮流水的板式结构,将打击乐声部转化为男声的拟声吟唱,女声部用美声唱法表现林海雪原的意境,创造出听得见的山水画。
三、破壁者的创新密码
90后音乐人张雅雯将黄梅戏《女驸马》改编成阿卡贝拉版本,视频在B站获得百万点击。她采用人声模拟唢呐、堂鼓等传统乐器,保留为救李郎离家园的经典唱段,加入Rap元素演绎现代女性独立精神,让年轻观众直呼原来戏曲这么潮。
国家大剧院制作的《戏曲合唱季》系列更突破舞台限制,运用全息投影技术让梅派青衣与合唱团隔空对唱。当全息影像的程派演员从合唱队列中缓缓升起时,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在戏曲时空中消融。
从田间地头的草台班子到维也纳金色大厅,戏曲艺术在跨界融合中不断打破次元壁。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消解,而是用时代语言重新诠释文化基因。当合唱团唱响改良版《定军山》,我们听到的不只是老生唱腔与混声四部合唱的交响,更是一个古老文化物种在当代的进化回响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