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台深宅探秘:梨园名角三姨太究竟芳名几何?
戏台深宅探秘:梨园名角三姨太究竟芳名几何?
在北方某座百年戏楼的雕花木窗下,几位老票友正为一段往事争论不休。他们争论的焦点,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红极一时的《金玉堂》里,那位把丝竹小调唱得百转千回的三姨太,真名到底唤作什么?
**一、绛唇轻启藏玄机**
老戏迷们都知道,梨园行当最讲究名讳。当家花旦的艺名往往暗藏乾坤:梅兰芳的芳字取自玉堂春的余韵,程砚秋的秋字暗合青衣的孤傲。而这位以《夜奔》一折惊艳四座的三姨太,在泛黄的戏单上却始终只有个排行。当年报纸剧评里那句三娘子的水袖甩出了半世沧桑,成了唯一可供揣摩的线索。
**二、绣楼秘事辨真伪**
走访江南某处保存完好的戏班故宅,斑驳的戏箱里翻出一本民国二十年的工尺谱。泛黄的纸页间,杜月笙堂会特供几个朱砂小字下,《金玉堂》的唱段旁注赫然写着林婉容腔。这莫非就是三姨太的本名?可同批发现的戏班账册中,林氏名下却记载着《牡丹亭》春香的戏份,倒叫人疑窦丛生。
**三、檀板声中觅芳踪**
九旬高龄的琴师王老伯颤巍巍取出个红绸包裹,里面是半截断裂的翡翠簪子。那年她唱完《思凡》,把这簪子赏了我师父,老人浑浊的眼里泛起光彩,我们都唤她芸姑。可问及真名,老人却摆手:班主立的规矩,姨太太角色不许用真名,怕犯了哪家忌讳。
戏台帘幕开合间,那个身着月白缎袄的身影渐行渐远。或许正如老辈艺人常说的:戏里人的真名姓,早化在檀板丝弦里了。当我们今日再听那段婉转的【四平调】,窗外的玉兰花正随风摇曳,恍若当年戏台上纷飞的水袖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