粤韵悠扬:一探粤语戏曲中的“唱功”奥秘

**粤韵悠扬:一探粤语戏曲中的“唱功”奥秘**

提起粤语地区的传统艺术,许多人会想到早茶、舞狮,或是老街巷尾的粤语金曲。但若问起“用粤语唱的戏曲叫什么”,不少年轻一代或许会迟疑——这种承载着岭南文化精髓的表演形式,正是被誉为“南国红豆”的**粤剧**。

一、戏棚里的百年回响

粤剧并非简单的“用粤语唱戏”。早在明代,昆曲、弋阳腔传入岭南,与本地民歌融合,逐渐形成独特的“广腔”。清乾隆年间,佛山琼花会馆的建立标志着粤剧正式成型。老艺人常说:“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。”上世纪三十年代,粤剧戏班远渡重洋,在旧金山、新加坡的戏院里,一曲《客途秋恨》能让华侨潸然泪下。

二、唱念做打皆文章

粤剧唱腔讲究“问字取腔”,每个字的音调决定旋律走向。老倌们传承着“十大行当”技艺,其中**梆子**与**二黄**两大腔系最富特色:

-**梆子腔**高亢激越,适合《六国大封相》等忠烈戏

-**二黄腔**婉转缠绵,《帝女花·香夭》中“落花满天蔽月光”一句,尾音三转九折,尽显长平公主的凄美

特有的“戏棚官话”更添韵味。即便如今改用粤语演唱,仍保留“我哋”念作“我等”的古音,仿佛时光在唱词中凝固。

三、名伶与他们的传世绝唱

上世纪五十年代,**任剑辉**与**白雪仙**演绎的《李后主》,将“女文武生”艺术推向巅峰。红线女创立的“红腔”如金石裂帛,《昭君出塞》中那句“我今独抱琵琶望”,至今仍在珠江两岸回响。

戏迷们耳熟能详的《凤阁恩仇未了情》,其中“胡地蛮歌”段落在抖音被百万次改编;《柳毅传书》的龙女三娘,水袖翻飞间竟暗合现代舞的韵律。

四、当古老戏台遇见现代光影

广州粤剧院新址的LED星空顶下,年轻演员用全息投影重现《白蛇传》水漫金山;香港西九戏曲中心里,00后票友跟着APP学唱《牡丹亭惊梦》。更有跨界实验剧《决战天策府》,将网游剧情搬上戏曲舞台,B站直播观看量突破200万。

走在荔湾涌畔,或许还能遇见自发组织的私伙局。榕树下,二弦与提琴合奏,阿婆与少女同唱:“凉风有信,秋月无边……”这抹穿越时空的粤韵,正以新的姿态,继续书写它的传奇。

(配图建议:粤剧扮相特写、现代剧场剧照、街头私伙局场景)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