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戏台之上父爱无声》
《戏台之上父爱无声》
暮春的戏台前,老张头第三次把烟袋锅子在鞋底上磕了磕。明天就是儿子大婚的日子,他摸着压在樟木箱底的戏服,想起二十年前在省城戏校的最后一出《三娘教子》。月光漏进堂屋,水袖上的金线泛着微光,仿佛在替那些没说出口的话打着哑谜。
**一、铜锤花脸的温柔腔**
京城老戏迷都知道,谭家班的《打金枝》是出了名的讲究。当金盔银甲的汾阳王郭子仪甩着白髯口亮相,那句非是为父责备你的嘎调总能让满堂喝彩。观众席里却有个戴瓜皮帽的小子缩了缩脖子——这是他爹每次要训人前必唱的腔调。戏台上的忠臣良将,卸了妆不过是想用戏词教儿子做人的道理。
**二、越剧小生的绕指柔**
绍兴沈家祠堂的百年戏台,每到清明总会上演全本《陆文龙》。当陆登战死潞安州那场,老班主总要亲自扮上。水磨腔里那句此子若得成人日,莫忘家仇与国仇,唱得台下后生们喉头哽咽。后来人们才知道,老班主年轻时送独子参军,从此再没等到那声爹。
**三、梆子声里的家春秋**
豫西的黄土坡上,唢呐班子最怕接白事。有年冬夜,王班主给邻村办丧事,孝子突然扯住他袖子:叔,俺爹临走前想听您唱《清风亭》。当十三年冬夏缝补浆洗的梆子腔炸响雪夜,围观的乡亲眼睁睁看着那忤逆子把头磕出了血印子。原来老父临终,还惦记着用戏文给儿子留个念想。
戏台上的鼓点渐渐隐去,老张头把熨得笔挺的戏服摊在炕上。月光从蓝布窗帘的破洞漏进来,照着水袖上歪歪扭扭的针脚——那是儿子七岁时非要给补的。明儿喜宴上,他预备唱段《四郎探母》的见娘,让那帮老伙计看看,咱这当爹的角儿,可比佘太君还攒着满腹的戏呢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