给爹妈听戏,这些老戏名儿你得知道!
给爹妈听戏,这些老戏名儿你得知道!
在胡同口的老槐树下,总能听见几位白发老人哼着苏三离了洪洞县的调子。他们眯着眼打拍子的模样,总让人想起家里爱听戏的爹妈。可您知道吗?这些被老人们挂在嘴边的戏文,其实藏着特别的讲究。
一、孝敬戏里的门道儿
老辈人听戏讲究应景儿,给长辈祝寿得唱《麻姑献寿》,贺金婚要听《龙凤呈祥》。您要是仔细数数戏台子的门帘,准能发现角儿们扮上妆前,都得在后台先唱段《跳加官》,这可不单是讨彩头,更是梨园行当里孝敬前辈的老规矩。
在河北梆子的发源地,至今保留着堂会戏的习俗。大户人家逢年过节请戏班子到家里,专挑《四郎探母》《打金枝》这些讲孝道的戏码。台下的老太太们抹着眼泪,嘴里还念叨:瞧瞧人家杨四郎,再瞅瞅咱家那浑小子!
二、这些戏名儿得记准喽
要说给爹妈听戏,那《锁麟囊》可是必点的剧目。程派青衣咿咿呀呀唱出的春秋亭外风雨暴,把知恩图报的道理揉进了戏文里。去年重阳节,北京长安大戏院连演三天全本《锁麟囊》,愣是让票友们把过道都挤满了。
豫剧里的《花打朝》也是个妙物。您听那程七奶奶骂起奸臣来,句句带刺儿又透着诙谐,保管让老爷子们拍着大腿叫好。这戏在河南农村演了百十年,至今大喇叭一响,端着饭碗的老乡都能跟着哼两句。
三、老调新唱有讲究
现在年轻人给父母点戏也玩出了新花样。前阵子天津戏迷把《空城计》改成摇滚版,电子琴配着西皮二黄,愣是让老戏迷们听得摇头晃脑。要我说,这新瓶装旧酒的招数,可比直接送保健品强多了。
苏州评弹团去年搞的亲子书场才叫绝活。父母辈听《珍珠塔》,孩子们看动画投影,中场休息还能跟着老师傅学两下云手。这法子既传了艺,又让两代人找到了话茬儿,真应了那句戏以载道的老话。
下次回家,别再光拎着保健品。打开手机放段《徐策跑城》,保准老爷子眼睛发亮;来段越剧《追鱼》,老太太一准儿跟着哼。这些流淌在戏文里的孝道,可比说教来得真切。您说是不?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