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半戏台:那些唱给幽冥的古老腔调

夜半戏台:那些唱给幽冥的古老腔调

三更梆子响过,村口古槐树下升起几盏青灯笼。褪色的戏台在月光里忽明忽暗,台前空荡荡的条凳上落着薄霜,老琴师调弦的颤音惊起几只寒鸦。这戏不是给人看的——在华北平原的深秋,总有些戏班子要接这样的活计,为那些无人祭祀的孤魂唱上整夜。

一、幽冥戏场的千年回响

宋代《东京梦华录》里藏着这样的记载:七月十五中元夜,汴河两岸搭起三十六座彩棚,台上伶人皆画青面,唱的是目连救母的苦情戏码。台下不见看客,唯见百姓将纸船灯放入河中,火光映得水面如血。这种专为鬼魂准备的夜戏,至今仍在闽南的普渡仪式中延续,当地人称作阴鼓戏。

湘西傩戏班的老艺人还记得这样的规矩:开演前要往台下撒三把糯米,头把敬天地,二把祭鬼神,三把才轮到活人。戏台四角插着浸过黑狗血的桃木桩,旦角额间要点朱砂符,生角的髯口里藏着符咒。当锣鼓声穿透夜幕,山坳里的磷火会随着唱腔忽聚忽散。

二、阴阳两界的特殊戏码

在川北,替横死者唱镇魂戏要备三牲祭品。戏台不能朝西,怕引了枉死城的怨气。戏本里不能有团圆结局,须得是《李慧娘》这样的鬼魂复仇戏,用冲天怨气压住地下的不安分。班主说,唱到卯时鸡鸣,后台的纸钱灰会无风自动,旋成一个个小漩涡。

晋南的丧戏班有本秘传的《阴戏谱》,记着九种给不同亡魂唱的曲牌。给夭折孩童唱青阳调,得用童声假嗓;给投水者唱落魂腔,要伴着铜钵的水声。最瘆人的是给绝户坟唱的孤鸾叹,七个乐师背对戏台演奏,旦角始终以水袖遮面。

三、游走在禁忌边缘的活人

绍兴目连戏传人周师傅说,演鬼戏的角儿命里都得带阴。他祖父那辈有人唱《钟馗嫁妹》入了魔,从此白天见不得光。现在班子里还留着规矩:扮鬼神的演员下台后,要用艾草水洗三遍脸,戏服必须反着叠,且不能带回家过夜。

岭南的水上戏班至今保留着鬼船戏。戏台搭在两船之间,子时开锣时在船头烧黄表纸。观众是看不见的,但老船工会指着泛起涟漪的水面说:喏,那位在摇头呢。最奇的是演到精彩处,船尾的纸灯笼会突然同时熄灭,仿佛真有看客鼓起掌来。

天光泛白时,戏台上的红烛还剩半截。琴师收起蒙着蛇皮的胡琴,旦角对着空荡荡的台下深施一礼。晨雾里似有衣袂飘动的窸窣声,供桌上的白酒浅了三分。这些游走在阴阳界的戏曲,就像一根浸过朱砂的红线,在生与死之间系着个解不开的结。当都市的霓虹吞没了星月,那些古老的曲调仍在某个山坳里幽幽地响着,安抚着流浪了千百年的魂灵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