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花院落溶溶月——那些唱给孙女的戏曲故事
梨花院落溶溶月——那些唱给孙女的戏曲故事
夏日的庭院里,槐树筛下细碎的光斑,蝉鸣声里飘来若有若无的胡琴声。七旬的张奶奶总爱抱着小孙女坐在藤椅上,哼着豫剧《穆桂英挂帅》里的段子,小孙女眨着杏眼问:奶奶,这是唱给我的吗?这温情的场景,道出了戏曲艺术最动人的传承密码。
一、梨园里的血脉传承
在传统戏曲的锦绣长卷中,亲情始终是最温暖的底色。京剧《四郎探母》里,佘太君与杨四郎的母子情深穿透战火;昆曲《牡丹亭》中杜丽娘与春香的主仆之情细腻如丝;而河北梆子《三娘教子》更是将慈母教子的故事唱得荡气回肠。这些经典剧目中的亲情纽带,恰似戏曲世家的师徒传承,在程式化的表演中藏着最真挚的人间温情。
在晋剧发源地山西祁县,至今保留着隔辈传艺的习俗。老艺人往往把毕生绝活先传给孙辈,认为孩童纯净的嗓音更能捕捉戏曲的神韵。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王爱爱回忆,祖父教她《打金枝》时,总说:这出戏里的金枝玉叶,就该是你这般年纪唱才够味道。
二、隔代传情的艺术密码
豫剧《花打朝》中程七奶奶的诙谐唱段,黄梅戏《女驸马》里冯素珍的机智应答,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唱腔特别适合祖孙对唱。老艺术家们深谙儿童心理,将戏曲唱词化作童话般的韵文。比如评剧《小女婿》中的春风吹动杨柳梢,用拟声词模拟鸟鸣,让孙女在咿呀学语间感受音律之美。
苏州评弹世家传人周红曾为外孙女改编《珍珠塔》。她把冗长的唱段化作塔儿尖尖十八层,层层都有小故事的童谣,配合折扇开合的脆响,让五岁孩童也能沉浸其中。这种创造性转化,让古老艺术焕发新芽。
三、新蕊初绽的戏曲未来
上海戏剧学院近年推出戏曲亲子工作坊,将《西游记》《哪吒闹海》等经典故事改编成交互式戏曲游戏。孩子们戴着彩绘脸谱,跟着爷爷奶奶学耍花枪,在游戏中记住云手圆场等程式动作。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,让00后们发现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,而是可以触摸的活态艺术。
在杭州小百花越剧场,每周日的祖孙专场座无虚席。当《梁祝》化蝶的经典桥段响起,满头银发的老人与扎着羊角辫的孩童同声轻和。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,恰如戏曲艺术家裴艳玲所说:戏文里的忠孝节义,就是要这样一代代人唱下去。
暮色渐浓,张奶奶的戏腔还在庭院里飘荡。小孙女稚嫩的手指比划着兰花指,咿呀学唱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。这一刻,六百年的戏曲血脉在祖孙相视的笑眼中静静流淌,恰似那戏台上的水袖,舞过沧桑岁月,终将缠绕在新生的手腕上。这大概就是传统文化最美好的模样——在老少相和的声腔里,完成一场永不落幕的生命接力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