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地梆子声:钢筋水泥间的百年戏腔

【工地梆子声:钢筋水泥间的百年戏腔】

老张头,把调门再起高些!河南信阳某处工地的工棚里,五十六岁的泥瓦匠王德胜甩掉安全帽,抄起自制的枣木梆子。梆梆两声脆响撕开暮色,三十几个沾着水泥灰的汉子不约而同直起腰板,沙哑的戏腔撞上未封顶的混凝土墙面,惊飞了塔吊上的麻雀。

这种在建筑工地自发形成的戏曲形式,在黄河两岸被称作夯歌戏。不同于专业院团的规整唱腔,工人们把祖辈传唱的豫剧、秦腔、河北梆子揉进劳动号子,用钢筋敲击模板作梆子,安全帽翻过来当锣鼓。2017年非遗普查时,文化馆干事在郑州工地录下的一段《挑山调》,意外保留了三省交界处失传的赶工腔。

早年间盖开封铁塔那会儿,八百工匠分作十二班,边唱边较劲。七十八岁的退休架子工马长顺比划着,东班唱'青龙盘玉柱',西班就得接'白虎架金梁',歌词里藏着砌墙的诀窍,调门越高干活越带劲。这种斗戏传统在1958年修建人民大会堂时达到顶峰,九大建筑工地的戏曲擂台赛催生出七十多个新曲牌。

如今在西安曲江的建筑工地上,三十出头的钢筋工李建军组了个秦腔快闪团。他们用手机直播梆子戏,即兴填词的《安全帽谣》点击量破百万。上个月绑扎钢筋那阵,俺们把施工规范编成《十对花》,工头说比安全培训记得牢。他掏出磨掉漆的保温杯,杯身上贴着大秦正声的戏票存根。

非遗保护中心的数据显示,全国现存工地戏班约380个,最年长的传承人已经91岁。这些扎根在脚手架间的草台班子,正把塔吊操作手册唱成新韵,让百年戏腔在混凝土森林里生生不息。

【工地戏班生存记:十八局里的地下剧团】

北京地铁19号线工地深处,防水工王海波脱下反光背心,露出里面浆洗发白的戏服。这是唱《锁五龙》单雄信的行头,我太爷爷那辈就在直隶戏班跑龙套。他轻轻掸去袖口的防水涂料,从工具柜底层摸出祖传的紫檀梆子。

像这样的地下戏班,在中铁系统里藏着不下二十个。六局铺轨队的豫剧社有本泛黄的戏折子,上面用粉笔记着各局擂台赛的胜负——2015年冬,十八局《打登州》胜,奖水泥两袋;2019年春,电气化局反串《花木兰》夺魁,加餐红烧肉。

真正的好戏在凌晨换班时。五十四岁的塔吊司机周敏华说。她手机里存着去年中秋夜拍的视频:七台塔吊的探照灯聚焦在工地中央,安徽籍木工唱黄梅戏《天仙配》,四川抹灰工对川剧《别洞观景》,最后所有人合唱改编版《定军山》——这一封工书来得巧,天助俺老黄忠加班忙。

但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即兴创作正面临失传。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普及,传统砌筑工艺减少,依附其产生的砌墙调上梁歌失去生存土壤。更严峻的是,95后工人更偏爱刷短视频,能接梆子的年轻人越来越少。

上月我们试着把BIM建模术语编进唱词,效果出奇好。中铁建工的文化干事展示着新编《鲁班算》,手机视频里年轻技术员用Rap节奏唱三维坐标,老师傅们敲着钢筋打拍子。或许,这钢筋水泥的丛林里,又要长出新的传奇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