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在戏台外亮嗓的戏曲演员
**那些在戏台外亮嗓的戏曲演员**
戏曲演员唱流行歌?那不是抢歌手的饭碗吗?三年前在某档综艺节目里,当一位京剧演员放下水袖拿起麦克风时,台下观众席里传出这样的议论。这看似新潮的跨界现象,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埋下了伏笔。
1934年的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录音棚,梅兰芳刚录完《贵妃醉酒》的唱段,录音师突然递来一张歌谱:梅先生要不要试试这首《毛毛雨》?这首黎锦晖创作的流行歌曲,就这样被一代京剧大师录制成唱片。当时唱片公司特意标注特邀平剧名伶梅畹华献声,平剧即京剧旧称,名伶二字巧妙模糊了戏曲与流行乐的界限。
这种跨界现象在梨园行里有个专业术语叫跨刀。原指配角为主角配戏,后来引申为戏曲演员参与其他艺术形式。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电视剧《西游记》中,昆曲演员杨春霞出演白骨精,越剧小生徐玉兰为女儿国国王配唱,正是这种传统的延续。
当代戏曲演员的跨界呈现出新特点。京剧余派老生王珮瑜在《经典咏流传》中用京剧韵白朗诵古诗词,弹幕瞬间刷屏开口跪;昆曲演员蒋珂为手游角色配音,戏迷发现她的念白里藏着《牡丹亭》的腔调。这种戏歌相融的表演,让年轻观众在流行文化中触摸到传统艺术的温度。
但跨界并非没有争议。某位秦腔演员参加选秀节目时,评委直言:你的唱法太戏曲化,缺乏流行感。这番评价在戏曲界引发热议。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李树建认为:跨界不是改行,而是让传统艺术找到新的共鸣箱。就像梅兰芳当年唱《毛毛雨》时,尾音处理依然带着西皮流水的韵味。
这些跨刀演员在行业内有多种称谓。老一辈叫两门抱,指兼擅不同行当;年轻演员自称破壁人,取自打破次元壁的网络用语;戏迷则爱称他们戏腔歌手,尤其在古风音乐圈,这个称呼带着特别的宠爱。
某次后台采访中,豫剧演员小海燕卸完妆对我说:每次在音乐节唱改编版《花木兰》,都像在钢丝上跳舞——要稳住戏曲的魂,又要接住流行的节奏。她手机里存着两个歌单:一个是每日必练的豫剧唱段,另一个是准备翻唱的流行金曲。这种双重身份,恰似传统与当代的文化摆渡人。
当灯光再次亮起,这些游走于戏台与舞台之间的演员,正用跨界的声线,在时光的长河里激起新的涟漪。他们或许该有个更诗意的名字——传统文化的传声筒,既传递着古老戏文的回响,也共鸣着这个时代的旋律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