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棠红遍梨园春:那些戏曲里的海棠情事
海棠红遍梨园春:那些戏曲里的海棠情事
江南三月,细雨斜斜,戏台前的海棠花开得正艳。老戏迷们常说,看戏要逢时令,听海棠戏更要对着真海棠。中国戏曲宝库中,以海棠为题的戏码不下二十余种,从昆曲水磨腔到梆子高腔,朵朵海棠绽放在不同声腔里,诉说着千年不变的悲欢离合。
一、昆曲雅韵:海棠春睡里的女儿情
明代传奇《牡丹亭》虽不以海棠为名,杜丽娘游园时那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暗藏的海棠春意早被老曲家识破。苏州虎丘曲会上,票友们至今保留着唱《寻梦》必折海棠的旧俗。真正以海棠立戏的当属《红梨记》,赵汝州与谢素秋的海棠诗会,一阕【园林好】唱尽才子佳人的眉眼官司:海棠花下遇神仙,不枉了春色三分艳。
清代李渔的《风筝误》里,那支引发误会的题诗风筝,正是落在西府海棠树上。梅兰芳先生改编的《黛玉葬花》中,黛玉手持的不是桃花而是海棠,一句半为怜春半恼春的【反二黄慢板】,把海棠的易谢与女儿心事揉作一处。
二、梆子高腔:血染海棠别样红
黄土高坡上的秦腔偏爱海棠的烈性,《火焰驹》里黄桂英海棠树下盟誓,高亢的苦音慢板能震落花瓣。河北梆子《海棠红》堪称看家戏,民国时金刚钻的十八哭唱段,能把台下老太太的帕子哭湿三层。剧中海棠娘子为夫伸冤,法场祭夫时那段【尖板】:这一杯酒洒黄土海棠带血,戏台前总要响起满堂彩。
豫剧大师常香玉反串小生演过《白海棠》,武戏文唱的独特处理令人叫绝。剧中白海棠夜盗盟单时那段哑背疯,不用一句唱词,单靠身段就把海棠枝的摇曳演得活灵活现。
三、民间小调:海棠花开遍九州
黄梅戏《打猪草》里暗藏海棠谜,村姑陶金花与金小毛对花名,什么花开红艳艳的俏皮问答,道出田间地头的海棠春色。东北二人转《海棠红》更把俗趣玩到极致,男女艺人手持彩扇模拟海棠开合,红个艳艳的海棠花呀,热乎乎地往心里钻的浪词儿,听得大姑娘小媳妇直捂脸。
福建高甲戏《海棠怨》保留着宋元南戏遗韵,旦角头顶的绢花海棠足有三斤重。当年戏班走码头,管戏箱的师傅总说:宁可丢了三担米,不能少了海棠头饰一毫厘。
如今的剧场里,年轻演员们仍在传唱着这些海棠曲。北京长安大戏院去年重排《海棠红》,用全息投影让满台海棠随唱腔开谢。苏州评弹团新编开篇《海棠依旧》,电子三弦配着吴侬软语,倒也别有风味。海棠花开六百载,戏文里的悲欢换了人间,唯留那一抹嫣红,永远绽放在氍毹之上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