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音未改:那些让河南戏曲活出滋味的人
乡音未改:那些让河南戏曲活出滋味的人
豫东平原上,老槐树的影子刚刚斜过村口戏台,台下条凳已坐满了人。七旬老人常保成摸出旱烟袋,眯眼望着台前褪色的红幕布:今儿个该唱《花木兰》了吧?话音未落,一阵清亮的唱腔破幕而出,惊飞了檐角的白鸽。这不是普通的戏班子,台上那位身段利落的刀马旦,正是豫剧名家王红丽的亲传弟子。
**一、老腔调里的新生命**
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战场唱《花木兰》那年,把豫剧唱成了冲锋号。她带着香玉剧社走遍大江南北,硬是用义演捐出一架战斗机。这种血性,至今流淌在河南戏曲人的骨子里。洛阳城里,豫剧活化石马金凤九十高龄仍能连演三折《穆桂英挂帅》,唱到辕门外三声炮时,手中令旗抖得比年轻武生还要脆生。
在临颍县南街村,曲剧艺人李树建把《程婴救孤》唱进了百老汇。纽约观众听不懂河南话,却被老程婴跪地时的颤音催出眼泪。他说:戏是演给人看的,就像胡辣汤要够味,戏得往人心里钻。
**二、泥土地里长出的戏魂**
周口市商水县豫剧团下乡,卡车陷在雨后泥泞里。团长一声吆喝,二十几个演员硬是把装着行头的大箱子扛过三里泥路。到了台口,花脸演员脸上的油彩混着汗水往下淌,开嗓却比扩音器还亮堂。台下嗑瓜子的大娘突然抹眼泪:这唱的,不就是俺家二小子打工走那天的情形吗?
90后姑娘张晓燕在抖音直播唱越调,把《诸葛亮吊孝》改成rap版。网友戏称卧龙先生会freestyle,她却认真道:老祖宗留下的宝贝,得让年轻人觉着时髦。如今她的直播间常驻五万人,有人留言:原来河南戏比流行歌还带劲!
**三、永不落幕的乡音**
漯河老戏迷赵大爷每天雷打不动去河堤吊嗓子,他说:听戏的人越来越少,可只要还能喘气,我就给黄河水唱。这话传到了省豫剧院,名角贾文龙带着团队在河堤搭起露天戏台。那晚月光特别好,贾文龙唱《焦裕禄》时,对岸工地的塔吊都停了转。
在郑州戏曲学校里,十岁的小学员王梦圆正在练水袖功。绸子甩出去总打结,急得直跺脚。老师笑着翻开旧相册:看,陈素真大师年轻时也总缠袖子,后来不照样把水袖耍成云彩?窗外,黄河水默默东流,带不走这方水土酿了千百年的戏味。
幕起幕落间,河南戏曲像黄河故道的老柳树,总能在春风里抽出新芽。当城市霓虹与乡村星斗交替闪烁,那些执着于唱念做打的身影,正用最地道的河南话,讲述着永不褪色的人间烟火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