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北人唱戏不叫唱戏?秦腔里的门道可深了!

西北人唱戏不叫唱戏?秦腔里的门道可深了!

一说起秦腔,外地朋友总爱问:你们西北人唱戏为啥这么费嗓子?这话可问到了点子上。秦腔这门土生土长的艺术,讲究的就是一个吼字。但您要是以为秦腔只会扯着嗓子喊,那可就大错特错了。今天就带您走进这黄土高坡上的摇滚乐,看看这门传承了八百年的老艺术到底藏着多少讲究。

**一、老陕的摇滚基因**

站在华山脚下听秦腔,能听见风陵渡口黄河水的咆哮。这唱了八百年的老腔调,骨子里刻着西北汉子的血性。老艺人常说:唱秦腔要像擀面杖敲案板,梆梆响才够劲!您看那戏台子上的老生,一声叫板能震得屋檐上的灰簌簌往下掉,这底气可不是白练的。

但您可别被这架势唬住了。秦腔的唱腔讲究刚中带柔,就像关中的油泼辣子,看着红彤彤一片,入口却是香而不燥。老戏迷最爱的《三滴血》,那李遇春的唱段清风徐来水波兴,字字珠圆玉润,听得人心里直发颤。原来这秦腔的嗓子,既能吼得地动山摇,也能唱得百转千回。

**二、戏词里的春秋笔法**

西北人说话直,可秦腔的戏词却藏着弯弯绕。《火焰驹》里艾谦送信那场戏,一句马不停蹄夜走凉州道,七个字把千里奔波的艰辛说得活灵活现。这戏词讲究俗中见雅,既能让庄稼汉听得懂,又能让读书人咂摸出滋味。

要说最绝的还数《赵氏孤儿》里的程婴。这个角色要连演三个时辰,从青丝唱到白发。演员得用不同声调表现二十年光阴流转,唱到白发人送黑发人那段,台底下没有不抹眼泪的。您说这秦腔的戏词,是不是比小说还揪心?

**三、名角儿都是活化石**

上世纪五十年代,李正敏在北京唱《五典坡》,周总理听完直夸: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艺术!这位秦腔梅兰芳的唱腔,至今仍是戏校的必修课。现在年轻人追星,可知道当年秦腔名角下乡演出,老乡们能追着戏班子跑三十里地?

如今在易俗社看戏,还能见到这样的奇景:台上七十岁的老生一个鹞子翻身,台下九十岁的老戏迷跟着打拍子。这些老人记得每个唱腔的转折,哪处拖腔该换气,比演员还门儿清。他们说这叫骨血里的记忆,比什么唱片都来得真切。

**尾声:**

今年元宵节,西安城墙下的露天戏台又开锣了。寒风中,裹着军大衣的票友们早早占好了位置。当铿锵的梆子声划破夜空,那些在写字楼里加班的年轻人,手机里突然传出熟悉的祖籍陕西韩城县——原来00后们也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刷秦腔了。这老腔调穿越了八百年,终究是找到了新时代的知音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