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台上的唱和到底怎么念?原来我们都读错了!

戏台上的唱和到底怎么念?原来我们都读错了!

在长安大戏院的后台,年逾七旬的京剧琴师王老正在调弦。突然,他停下手中的动作,对正在吊嗓子的青衣演员说:小刘啊,你刚才那句'昭君出塞'的唱和,'和'字要念hè才对,这是咱们梨园行的规矩。年轻的演员愣在原地——这个字,不是一直读hé吗?

一、被遗忘的声调密码

翻开《中原音韵》,这部元代戏曲声韵的活化石清晰地记载着:和在戏曲唱腔中作应和之意时,必读hè音。这种特殊的声调选择,源于古代音乐与语言的精妙配合。在昆曲《牡丹亭》的工尺谱里,和字的音高比主腔低五度,正是hè声的声调特征。

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手稿残卷中,随处可见用朱笔圈注的唱和hè字样。这种传承在清代宫廷戏班达到顶峰,据升平署档案记载,光绪年间因某伶人将和读作hé,导致整个班子被罚俸三月。

二、声腔里的阴阳呼应

在梅兰芳纪念馆保存的《贵妃醉酒》录音中,杨贵妃唱罢海岛冰轮初转腾,琴师徐兰沅的京胡随即奏出婉转的过门。这种一唱一和的模式,恰如太极阴阳的相生相济。程砚秋在《锁麟囊》里设计的三让椅唱段,每个让字后的帮腔都严格遵循hè声,形成独特的韵律波浪。

地方戏中更藏着惊人发现。川剧高腔的帮打唱体系里,帮腔艺人必须用川音念hè才能与锣鼓点完美契合。在福建梨园戏七子班的科步口诀中,唱要圆,和要尖的训诫代代相传,这里的尖特指hè声的穿透力。

三、寻找消失的戏韵

2019年国家图书馆修复的明代戏文《荔镜记》影印本,在第24出陈三扫厅的批注里,赫然写着和声者,当如鹤鸣九皋。这种将hè声与鹤唳相比的意象,道出了传统唱和的精髓——既要清越悠远,又要余韵绵长。

在苏州评弹学校,老艺人至今保留着独特的练声方法:学员需对着虎丘塔喊hè——,通过声波在塔身的反射来校准音准。这种看似原始的训练方式,实则是让身体记忆住最纯正的戏曲声韵。

站在中国戏曲学院的练功房外,听着此起彼伏的吊嗓声,忽然明白那些老艺人口中的hè不只是个读音。它是穿越千年的声波密码,是戏台上生生不息的接力棒,更是传统文化基因里最顽固也最动人的存在。下次走进剧场,当琴弦颤动的那一刻,不妨屏息聆听——那声穿越时空的hè,正在续写新的传奇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